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搭建网络“新戏台”
2021-01-22 10:19:55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今年年初,一台融合戏曲与舞蹈的节目《惊·鸿》登上网络热搜榜。

  

  近年来,这类“戏曲+互联网”的探索还有很多。比如,网络游戏《天涯明月刀》开发了京剧主题版本“曲韵芳华”,这既是跨艺术样态的融合,也可以视为“票友”在互联网上的一次华丽亮相。网络京剧节目《瑜你台上见》中,京剧演员王珮瑜以脱口秀的形式,将戏曲“讲”给网友听。各类听书软件,演绎戏曲名段、展示技艺“绝活”的视频直播,“在线唱戏”APP,等等,层出不穷。传统戏曲的美学品格、艺术精神和文化内涵在传播创新中焕发了新魅力。

  

  戏曲是活在舞台上的艺术,也是活在观众心中的艺术。无论是经典作品的流传,还是名角大师的诞生,都离不开有效传播。当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网民规模已达9.4亿,戏曲的繁荣复兴需要与互联网发展同向而行、融合共进。在承担艺术传播、欣赏和交流作用的同时,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人们巩固、拓展、提高艺术品位的桥梁。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活跃于网络,更集中表达出当下观众对戏曲的态度和期待。以互联网为基础,搭建“新戏台”,不是应对媒介变化的“权宜之计”,而是事关戏曲传承发展的“发展大计”。

  

  “戏曲+互联网”并非是削弱或取代戏曲的现场性,而是通过“转译”,使其更符合互联网的“语法”。具体方式多种多样,或在新的观演空间和场景下对戏曲经典元素、精彩片段的再演绎,或是戏曲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也可能是依托现代媒介技术对戏曲艺术进行再包装。成功“转译”的关键,不仅在于高超的“翻译”技巧,更在于深刻吃透“原文”。因此,创新戏曲传播,必须立足本体、守住边界,符合戏曲的艺术特征、美学精神。否则,所谓“创新”,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搭建网络“新戏台”,是互联网思维和戏曲艺术规律交融下的深刻变革,既要延续传承戏曲的“老味道”,还要培养具有互联网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的“新戏迷”。这就要求戏曲工作者敏锐捕捉社会审美心理的新变化,既要警惕“信息茧房”造成的视野偏狭,也要防止趣味固化带来的审美疲劳。通过一次次“破圈”传播的探索实践,构建网络时代戏曲欣赏新空间,创造戏曲有效抵达观众的新场景。

  

  为此,必须细致分析受众需求,关注他们喜欢看什么戏,以及他们喜欢怎样看戏,找到戏曲与当代受众艺术趣味和审美偏好有效对接的“端口”,激发当下观众特别是年轻人走近戏曲的兴趣。不过,建立“端口”,只是创新戏曲传播的第一步。戏曲传播创新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呈现、话题式的热度。时下戏曲传播引发的一些“破圈”现象,值得点赞和鼓励,但更应思考的是如何保持、延续和深化这种热情,并将其真正转化为推动戏曲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这是观演关系的重构,既需要戏曲专业人士加盟和技术力量支持,也有赖于戏曲生态的良性发展。

  

  当视频平台上对“姹紫嫣红”的在线吟唱,转变为对艺术本体的特色和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古老戏曲才能真正融入当代文化生活。当观众对戏曲的欣赏,从耳目惊艳转变为心灵陶醉,感受到戏曲内蕴的中华美学精神,从中汲取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网络“新戏台”才能真正成为当代人共享的文化空间,成为既传统又时尚的文化盛会。


责任编辑:王浩宇

曲艺

网络

文化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