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百年看她满庭芬芳 昨晚,昆曲人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2021-05-20 09:51:17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昆大班的张铭荣和昆四班的谭笑



  昆二班的张静娴和昆三班的吴双



  蔡正仁



  张洵澎


  霓裳舞动天上人间,古老昆曲满庭芬芳。在传字辈老艺术家的唱片声中,上海昆剧团昨晚以一台名家名角主题晚会为“霓裳雅韵·兰庭芳菲”系列庆贺活动收官。今年恰逢昆剧传习所成立一百周年,5月18日又是昆曲成功“申遗”20周年的纪念日,站在百年的路口,一代代昆曲人回望起梦开始的地方……


  百年追梦


  100年前的1921年,距离上海不远的苏州,有一群人同一个理想走到了一起,他们是为古老的昆曲留一点薪火。这一年8月,昆剧传习所正式成立,一段绵延百年的传说由此开始。


  如果问对昆剧最初的记忆是什么,张洵澎回想起来,应该是一颗益民太妃糖的甜味。1954年,13岁的她进入上海戏曲学校昆剧班,幸运地得到了传字辈老师的真传。老师们不仅在艺术上倾囊相授,在生活上也对他们同样百般呵护。有时候,女孩子撒娇,不肯好好练功,要老师买糖吃,朱传茗就真的冒着大雨,从南京路上买来太妃糖偷偷带到教室。


  “也许有人觉得老师太娇惯我们了,可我懂得,朱老师为什么如此溺爱我们。老师们总是说,自己蹉跎了太多岁月,昆曲经历了太多苦难。他们一定要把最好最美的昆曲都传给我们。”直到今天,每次张洵澎唱起昆曲,心中就会泛起那颗太妃糖带来的甜味,耳边回响起老师的谆谆教导——要把美好的昆曲,一代代传下去。


  耄耋圆梦


  昆曲是古老的,因为它有600多年的历史,昆曲也是年轻的,因为它从未停下与时代同行的脚步。这不仅体现在一部部看家戏先后被搬上了大银幕,还体现在昆曲人永远年轻的心态。当年的“昆大班”,如今的“大熊猫”,虽然都已年近耄耋,但只要笛声响起,每一位都瞬间回到双十年华。


  一段《西厢记·佳期》里的“十二红”,由梁谷音和小外孙女一同表演。说起这“十二红”,梁谷音从少女时代就开始学唱,如今,她的外孙女也渐渐长大,看着她唱起“十二红”的样子,梁谷音仿佛回到了很多年前,“这段永远也唱不厌、唱不够的旋律啊,就好像一个少女时代的梦。”


  上周,昆曲电影《邯郸记》杀青了。今年79岁的计镇华想不到这个年纪自己还有机会在银幕上担任主角,“那一刻我的感觉如同剧中的卢生一样,好像在做梦。但是,卢生的梦,是一个虚幻的梦,而我,却是实实在在的梦想成真。”


  青春有梦


  晚会上,“Follow Me昆曲跟我学”的学员章迪思说起了自己与昆曲的相遇。2015年初秋的一天,她走进绍兴路9号的小院,开始了与昆曲的“亲密接触”,“从《牡丹亭》到《长生殿》,六年来,我越来越懂得昆曲的美,也欣喜地看到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昆虫”的队伍中,有都市白领、有高校学生;有耄耋老人,也有牙牙学语的孩童,还有对于中国文化充满好奇的外国友人。就在15日晚,全国首部学生版《长生殿》经历了海选后近一年的打造,在同济大学正式首演。来自海内外13所高校的28位学生第一次挑战这部经典昆曲大戏。连蔡正仁也没想到,当代大学生有这么好的演出水平。


  昨晚,学生版《长生殿》中“定情”一折再度亮相。一次次地学习、一场场地排练,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昆曲演员的不易,一招一式都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铸就的。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一个剧种唱出一片新天地,广大昆曲爱好者一同将这600年文脉,谱写成辉煌的传奇篇章。


  本报记者赵玥


责任编辑:白静

艺术家

昆曲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