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助力手艺人“破圈”,“互联网+”赋能工艺美术活态传承
2021-05-27 09:46:51
文章来源
文汇报


  前不久,90后小伙用涂鸦“捧红”河南一个村,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后,吸引许多网友前去打卡参观;将看似平平无奇的材料手工改造成艺术品,一批手艺人“发明家”在抖音快手上攒了不少粉丝;江西景德镇一些匠人通过短视频和直播镜头展示瓷器出炉,凸显了“慢工出细活”在快节奏时代的别样魅力……


  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工艺传承和保护的愈加重视,凝聚匠人心血的工艺美术品正借助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少手艺人也因此“破圈”备受热捧。如何看待新时代的工艺美术活态传承?互联网赋能对业内有何启示?日前,在上海举办的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认为,随着振兴传统工艺成为国家战略,消费升级拓展市场空间,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迎来又一春天,传统手工艺在发达都市获得了多维传播渠道,并持续赋能乡村建设、赋能文旅产业等,成为新时代工艺美术的新发展特征。“这个过程中仅仅靠手艺人或工艺美术家自己吆喝还远远不够,需要综合性、跨界性的多方力量参与,包括理论批评、策划展览等专业性的探讨引导。”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网上热播开始,更多年轻人逐渐被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所吸引,一批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也抓住时机打造“互联网+”平台,如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提供新的营销渠道和发展空间,营造沉浸式体验,直播创作全程的同时也深耕消费者购物需求。平台交互性也创新了手工艺品跨界融合,比如把泥塑和卡通创意组合设计、将玉石与首饰珠宝相搭配等,吸人眼球。


  “相较传统的工艺美术审美,眼下不少年轻受众或手艺人更看重个性化、多元化,希望创造一种既能引起Z世代消费者关注,又能传播工艺品美学的新商业模式。”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唐廷强谈到,创新的因子活跃在工艺美术圈,上海本土的嘉定黄草编、刺绣、银饰、海派黄杨木雕等领域也迎来发展机遇,“行业不断升温的同时也需警惕手工艺创作的雷同跟风等现象,这其中理论和批评建设至关重要,云集全国相关学者的论坛面向行业发展需求,力求为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搭建交流平台,助力新时代工艺美术繁荣发展。”



  ▲以上图为同期展出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师生工艺作品


  所谓“工艺美术”概念,可追溯至《考工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晶看来,工艺美术繁荣背后,既有匠人的精工细作,亦有文人的文脉昌盛。如上海博物馆“明清缂绣艺术”展览中不少明清缂丝精品,就与上海自宋、元、明后的文风鼎盛有着密不可分关系。“在朱鹤笔雕的竹刻上,乾隆曾题词‘高技必先高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要有高超的技艺必先有高的人品,形似必因神似。工匠吸取文人艺术中的精华,再加上高尚人品,才能制作出优质的艺术精品。”


  “古代工艺美术达到的高度与匠师和文人之间的深度交流密不可分,工艺美术成为承载表现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精彩的力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提到,随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被挖掘重视,人们对工艺美术热情高涨,工艺美术行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



  薄如蝉翼的丝绸、五彩缤纷的瓷器、双面剔透的蜀绣……中国传统工艺如璀璨的银河,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观改变,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受限人工成本、制作周期、品牌宣传、购买渠道等因素,使之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导致传统手艺人一时难觅或深藏巷中。互联网的赋能为这批从业者打开了新的窗口,但业内也提醒,越是在网络社交平台密切嵌入日常的当下,手工艺人如何在市场热度与匠人精神的平衡中坚守文化初心,显得尤为迫切。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作为工艺美术从业者,应更注重原创设计和创意能力,发挥高校在工艺美术保护传承的积极性作用,传承工艺美术的文化基因。“工艺美术的发展始终顺应不同时期的时代需求,工艺美术教育也顺应时代需求在发展。伴随非遗保护浪潮的高涨,互联网经济兴起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工艺美术行业正经历新环境新现象不断涌现的新时代,给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机遇。”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许涛看来,面临新形势,工艺美术行业应扬长避短,趁势而上,同时亟需进行理论探讨梳理和学术价值指引。


责任编辑:白静

手艺人

破圈

工艺美术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