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将成银行业布局重点
2020-03-30 10:31:10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今年3月初,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9)》显示,银行家最为关注的金融领域热点问题是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疫情特殊时期,二者更是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抓抢落地执行一系列普惠金融举措,取得良好效果;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在疫情期间帮助银行机构“非接触式”展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2020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于银行业提高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将发挥怎样的作用?银行机构大力推进线上展业背后的金融科技支撑主要有哪些?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是否会成为未来银行业布局的重点?针对这些市场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近日,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银行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郭新华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

  

  《金融时报》记者: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密集出台多项支持举措,特别是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您认为此次定向降准对于提高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郭新华: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从局部显现发展到全球暴发,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逐渐由实体经济层面向金融领域传导,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都将面临如何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挑战。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疫情防控期间相得益彰地发挥作用,从本轮定向降准的设计和实施效果便可见一斑。

  

  本轮定向降准在两个层面实现了“精准滴灌”:其一,要求将降准资金用于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并且要求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从而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等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比“全面降准”更能把握资金的投向用途,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其二,由于中小微企业是股份制银行的主要目标客群,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可以充分发挥其自主灵活性较高、业务创新能力较强、业务市场占有率和成熟度较高的优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从金额上来讲,本轮定向降准不及前几次,但是所传递的从国家层面支持小微企业、稳定经济发展的信号却空前强烈。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较之以往有着更充足的灵活性和调整空间,这也是实体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重要信心来源。

  

  《金融时报》记者:疫情期间,银行业大力推进线上展业,“非接触银行”服务模式广泛应用。您认为,银行机构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转变服务方式,是否主要依赖于前期的金融科技研发与投入?这背后的金融科技支撑主要有哪些?

  

  郭新华:事实上,“非接触银行”模式下,银行与客户仍会进行大量沟通,接触并非凭空消失,而是形态转变。这无疑对银行的在线营销能力、在线获客能力、在线业务处理能力、智能风险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银行的“非接触式”服务也并非新鲜事物,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已有很多银行投入人力物力推动自身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疫情的发生则迅速扩大了各类云服务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普及度,从而促使银行机构顺势而为,加速完成了线上服务对线下服务的大规模替代。

  

  “非接触银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方方面面的支撑,既包括一些硬件的开发(比如刷脸支付、电子印章、远程办公系统等),也包括各类平台和渠道的搭建(比如掌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以及各类算法和模型的支持(比如纯线上化的贷款审批模型、客户产品匹配推荐模型等)。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银行目前的数字化能力仍有不足,特别是中小银行,其技术力量、硬件设施以及科技团队等方面都难以支持银行所需的快速决策和产品上线。本次疫情将使这些银行更加清晰地看到,数字化将成为空前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银行服务模式。金融科技将为银行业转型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当一切归于平静,银行业将迎来一场真正的变革。

  

  《金融时报》记者:2020年,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前,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对于银行业稳健经营将有何助益?

  

  郭新华:近年来,政府密集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更不断为普惠金融发展创造机遇。回顾2019年,我国普惠金融在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在促进金融回归本源、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方面成绩斐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20年是我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因此,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必将更加深入,并将战略重点聚焦于消灭绝对贫困。而科技与金融的深度结合,或将是2020年助力普惠金融走深、走实的关键点。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8月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近几年金融科技工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事实上,服务小微企业不仅是社会责任,而且是银行的“蓝海”领域。小微企业缺的不仅仅是“钱”,更需要资金之外的“增值服务”与“引导培育”。小微企业自身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优化,与我国银行业力争持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让利实体的大趋势是高度吻合的。银行业与实体企业进入良性互动,整个经济体系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是否会成为未来银行业布局的重点?您对银行机构有哪些具体建议?

  

  郭新华:新冠肺炎疫情终将会过去,大家会发现,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将在新的时代继续焕发新的增长活力,继续成为未来银行业回归本源、务实发展的根基和引擎。

  

  银行机构做好普惠金融,一是要把握好国家政策方向;二是要拥有长期经营的理念;三是要具备综合服务能力;四是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风控水平,确保业务良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银行机构对金融科技特别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理解和认识程度都在不断深入,技术的投入和流程的优化也在一种竞争压力的驱动下持续增强。但要注意的是,未来,银行机构的管理层可能需要更多地专注于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即如何最有效的利用技术、人员和流程来实现数字化转型。只有那些能以协作和创新文化机制来推动变革的金融机构,才能在未来十年实现技术投资的真正回报。


责任编辑:周子章

普惠金融

金融

金融科技

银行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