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银行转型之惑:规模扩张 计提损失上升
2020-04-13 10:13:35
文章来源
中国经营报

  在疫情冲击以及银行年报信息密集披露之下,零售银行转型发展再次引起业界关注。

  

  截至4月8日,从已公布2019年年报的上市银行看,国有大行和股份行零售业务交出“硬核”成绩单,部分银行零售业务收入贡献占比过半。 近年来,零售转型、“大零售”战略几乎成了每家银行年报必提的关键词之一。经济下行、“资产荒”让银行重新考虑利润增长点,同时,居民财富积累、消费升级形成新的蓝海……这些都是银行推动零售转型的动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银行在零售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计提的损失也在侵蚀利润。从部分股份行2019年年报看,零售业务计提损失较大。与此同时,部分港股上市银行2019年在零售业务板块处于收缩状态,包括零售业务金额、零售业务占比、零售业务收益等都有减少迹象,且在零售业务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也呈上升趋势。

  

  此外,从战略上看,2019年“宇宙行”工商银行全面启动了“第一个人金融银行”,而“零售之王”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又在思考“零售占比是不是越高越好”,零售银行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引发业内再次思考。

  

  扩张与风险博弈

  

  2019年多家银行零售业务亮眼,主要表现在规模的增长、利润的增加。

  

  《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统计,国有大行中,2019年邮储银行个人银行业务营收占该行营收的63.79%,较上一年提升1.12个百分点;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收为3414亿元,同比增长361亿元,占比由39.5%提升至39.9%;建设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占比为43.12%,同比提升0.75个百分点;中行个人贷款业务占比为38.62%,同比提升1.05个百分点;交行个人金融业务实现利润总额为291.24亿元,同比增长17.48%。

  

  而股份行零售业务分化较大,从营收看,目前公布年报的6家银行,零售业务营收均呈上升状态,但利润却有增有减。2019年零售业务利润减少的银行有1家,信用减值计提金额同比增加的有4家银行,零售业务计提损失合计为1073.3亿元,同比增长411.3亿元。

  

  一边是AUM(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张,一边是计提损失的增加甚至是利润的减少。面对量与质的博弈,某股份行零售金融部管理人士直言:“有的时候是为了挽留吸引客户,也是看综合收益,很难直接计算。”

  

  股份行尚且如此,在A股和H股上市的其他中小银行零售业务差异化就更明显了。

  

  目前公布年报的银行中,2019年在零售业务上计提损失同比上升的H股上市银行有5家,合计计提损失规模为50.28亿元,同比增长22.97亿元,其中1家银行计提损失额度已经超过利润金额。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在发力零售转型,但从已披露业绩的12家港股银行信息看,2019年有3家银行零售业务AUM却是下降的,另有1家银行虽然AUM同比提升,但零售业务占比是下降的。

  

  截至目前,各行各业暂未从疫情影响中全面恢复。今年1~2月份宏观数据全面下滑,无论是需求端的消费、投资,还是供给端的工业产值,全部呈负增长。3月开始虽然PMI回升,但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看来,PMI回升是环比修复,不代表经济整体回归正常水平,能否维持仍待观察。

  

  银行应该如何应对零售业务的风险?兴业研究首席金融行业分析师孔祥认为:“零售业务包括多个方面,相较于个人按揭贷款等较低风险业务,消费贷、信用卡分期等业务风险相对较高,银行布局此类业务相当于在零售客户中做信用下沉,业务壁垒在于零售风险控制体系搭建,未来应考虑如何通过征信以及征信数据以外的大数据手段来控制风险。疫情冲击后,零售获客难度和成本增加,当下适当削减部分高风险业务,合理调整零售业务结构不失为应对办法之一。”

  

  而从长远看,居民消费习惯处于升级状态,银行零售业务仍为重要的板块。扩张与风险之间应该如何平衡,还需要修炼“内功”。 上述股份行零售金融部管理人士表示:“实际上,零售业务需要银行在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投入更多,科技手段的风控、千人千面的场景搭建、投顾能力的提升、人才团队的培养、多样化且实用的产品设计等。”

  

  转型是场“持久战”

  

  部分银行在零售业务发展过程中,数据看起来有些回落,加之疫情冲击,对对公业务与零售业务的再思考逐渐增多。不过,多数受访专家及业内人士还是对零售业务“压舱石”作用表示肯定的,同时也认为零售转型需久久为功。

  

  “疫情使零售银行短期业绩明显承压,但不改零售银行长逻辑。”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

  

  “应该反思零售,但不能否认和推翻零售。”某H股上市银行管理人士表示。

  

  同样,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经济周期波动下,零售业务往往比批发业务更具稳定性。”

  

  不过董希淼亦表示:“从以往的经验看,多数商业银行难以在零售业务上保持战略定力。零售业务最大的痛点在于成本和资产。首先,零售业务投入成本较高,既有的零售业务模式特点是费用驱动型和‘人海战术’,费时费力,盈利困难且见效较慢。其次,我国居民净储蓄率较高,杠杆较低且主要集中在住房按揭贷款;零售业务主要集中于负债业务,生息资产供给相对不足。当然,近几年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较快,情况有所改变。”

  

  保持战略定力,也意味着零售业务转型是场“持久战”。

  

  上述股份行零售金融部管理人士也表示:“起步的零售银行不赚钱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很久以来银行为什么喜欢做对公业务,有时拿下一个大客户,一年的业绩都有保障,为什么要花时间、精力和成本做零售?现在面对各种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银行零售转型发展,先扩量再提质是过程,但最终还是要提高ROE(净资产收益率)。”

  

  现阶段,如何进一步拉动零售增长,仍是多数银行思考的问题。银行不同条线之间的配合以及资源整合能力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上述股份行零售金融部管理人士在谈到银行内部配合时表示:“对公条线的支持对零售业务影响很大,我们觉得目前这部分力度还不够,我们现存的几十万对公账户中,真正可以派生零售业务(比如工资代发)的只有一万多。”

  

  此外,同样是发展零售业务,不同类型银行之间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华北某城商行信贷部管理人士告诉记者,零售业务在保持客户黏性、带动非息收入和利润增长方面还是很可观的,不过对于小银行来讲,零售业务也面临一定的挤出效应。“同样的业务,大行可以做到更低的利率,比如个贷,偶尔有客户来到我行做按揭或消费贷,我们自己也感到不解,因为利率真没什么优势。但这时,银行更需要注意客户的风险识别和把控。”

  

  董希淼用“就像中药调理”来比喻零售银行的发展。其认为:“中小银行人才培养、科技基础都有一些差距,加强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方向。秉持‘开放银行’的理念,开展跨界合作,融入金融生态,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如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以及社交、电商、娱乐、旅游、生活服务类企业合作,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融入金融与非金融场景,快速拓展客户群,提升客户体验。且在这个过程中,把打鱼的本事学过来。”

  

  一般银行零售业务包括个人存贷、财富管理、消费金融、信用卡、房贷等多个方面。未来零售银行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孔祥给出的答案是:依靠禀赋,找准定位。“长期看,如果银行侧重做按揭业务,想获得居民存款,那么就要提升其账户归集能力。如果侧重做高风险、高收益的消费贷业务,就需要提升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在定位上,比如工行、建行等国有大行侧重客群的广泛覆盖;招商银行侧重于中产客户尤其是大城市客群、年轻群体等的获取;平安银行(000001,股吧)则侧重更长尾的客户,做消费贷,消费信用更下沉。因此,顶层设计十分重要,先制定战略,然后思考如何去执行,一步步落实战略。”


责任编辑:周子章

零售银行

银行

金融

金融市场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