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教育 > 正文
搭好平台让青年教师更快成长
2020-11-06 10:54:26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

  日前,多位院士和大学校长在参加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系列活动时,针对一些制约青年科学家成长的现象和问题,提出应对之策,大力呼吁要给青年科学家“摆凳子”“搭台子”,帮助他们远离功利性研究,给予长周期支持,鼓励他们多做“从零到一”的突破。然而,现实中,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内卷”现象较为严重,面临各种生存和发展困境,只有不断“过关斩将”,才能维持竞争力。

  

  青年教师成长的第一关是基本生活关。现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高校的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等青年人才,入职起薪相对稳定。高校还会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一定便利,为他们扫除后顾之忧。但是,由于重点高校大多位于大城市,各方面生活成本也比较高,生活压力自然不可避免。另外,还有大批青年教师只能享受不太高的基本薪酬待遇,大量精力浪费在低层次的创收活动上。高校应当进一步因地因校制宜,尽可能为青年科学家“闯”过基本生活关,为他们提供更多支持。

  

  青年教师成长的第二关是科研条件关。青年教师入职以后,首先需要为他们尽快启动科研工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科研场地、科研设备、科研启动经费、行政服务等支持不可或缺。不少高校在为青年教师办理完入职手续后,办公空间、实验设备等方面的配备工作比较滞后乃至缺失,青年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各种琐碎行政事务,无形中抬高了他们实现学术成长的时间成本。高校应当尽可能创造条件,缩短青年教师科研条件配备的时间周期,帮助他们减少时间成本,尽快进入良好的科研状态。

  

  青年教师成长的第三关是科研平台关。每位青年教师所属的学科和科研团队不同,所能进入的科研平台也不一样。相对薄弱的学科或科研团队,所能提供的科研平台非常有限。高校应当建设好校内公共实验平台,同时盘点高校内部的各种高水平科研平台,做好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能够平等地享受校内科研平台。与此同时,也应积极梳理所在城市及周边近邻城市的科研平台分布情况,建立有效的共享利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为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工作做好“搭台”。

  

  青年教师成长的第四关是学术舞台关。每位青年教师的成长都需要国内外学术舞台。世界一流高校或学科对青年教师最直接的支持,就是帮助他们融入全球最高水平的学术圈。国内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好几年工作下来,还不知道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舞台究竟在哪里。高校应当在学校、学院和学科层面对青年教师步入学术舞台予以指导。持续参与高质量的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能够帮助他们把握学术前沿动态,获得学术界的各种支持和关注。

  

  青年教师成长的第五关是人际关系关。相对而言,青年教师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部分高校和院系习惯于通过行政力量选择性地重点培养个别青年学者,这实际上是在用人际关系因素主导学术人才培养过程。更多的青年教师会因此产生失望心理,甚至萌生去意。高校和院系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位青年教师,让他们都有机会崭露头角。尽可能降低人际关系因素在学术活动中的影响,让包容性的学术成长与发展成为常态。

  

  青年教师成长的第六关是学术评价关。部分高校和学科针对青年教师实施严格的年度评价和三年聘期评价,一些做不出短线科研成果的青年教师“凳子”还没坐热就被抽掉了,“位子”也没了。这容易助长功利性的浮躁学术氛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国际上的高校长聘教师制度核心并不是“非升即走”的“走”,而是“长周期”评价,给青年教师6至7年的较长周期评价,鼓励他们做长线研究。只有长周期的学术评价,才更加有助于鼓励青年教师“甘坐冷板凳”,潜心多做“从零到一”的突破。(作者:张端鸿,系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盛芳

青年教师

科研条件

因校制宜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