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教育 > 正文
那些“少儿不宜”的童书,为什么还在卖?
2021-04-23 09:10:14
文章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童书,是少年儿童认识世界的一道光。可怕的是,有些光里夹杂着“射线”,更可怕的是,有些“射线”持续不断。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记者在走访书店时发现,一些此前被媒体曝光、专家批评的涉嫌暴力色情的儿童读物,仍然摆在书店的显眼位置。一些不知情的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购买,花了“银子”,买了糟心。

  

  比如,2020年6月,多家媒体反映的一本儿童读物涉嫌“借写狼群行为来暗示色情内容”。记者走访发现,这本书仍然摆在书店的显眼位置,相关内容也没有删改。不止这一本书,记者按照网络梳理的“童书排雷书单”发现,不少书仍在售卖,其中不同程度涉及“美化自杀”“血腥暴力”“涉嫌畸形恋情”等内容。

  

  有一种观点认为,童书不能“纯净得像真空”。的确,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我们在讲“王子公主”的同时也应该讲“妖怪”,让他们知道世界并非全是阳光,提前给他们打好应对人生苦难的“疫苗”。但是,童书可以展示但不要诱导。请读一下这样的句子:“它甚至迷恋上了黑桑那种带着爱欲的虐待”“在异性之间的交往中,只按快乐原则行事”。这是展示爱情还是诱导欲望?

  

  有一种观点认为,童书里说的是“动物”而不是人,不要以成人的污秽投射到孩子身上。问题是,童书不是“动物世界”,不是讲述生物知识,而是传达故事情节、价值观。童书拟人化表达的本质是说人的故事,而不是动物的。少年儿童读到的也是人的感觉,只不过恰巧借用了“狼”这个名称而已。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读到许多童书中的文笔之美、故事之精,以及带来的童趣。但是,考虑到读物对少年儿童世界观的塑造,一些读物可否从“儿童读物区”挪到“文学著作区”,或者删改个别细节后再上市。

  

  应该看到,近年来,一些作家和出版社在媒体和家长提出质疑后,迅速对童书进行修改,再版后上市,买方卖方形成良性互动。但仍有一些失格童书“岿然不动”。业内人士直言,相关方考虑到成本问题而选择“冷处理”也是一种常态。

  

  这几年童书市场火爆,各类出版社纷纷投身其中。这在促进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容易带来一些问题。对待问题“冷处理”,只能冷了家长的心,冷了市场的热情。

  

  期待作者、出版社、监管部门、家长、孩子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让健康的童书市场为孩子的世界洒满阳光。(本报评论员王井怀、宋瑞)


责任编辑:于宏

童书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