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阶段性企稳 关注超跌绩优板块
2020-03-30 09:38:55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4月份,一方面,全球市场将继续受新冠疫情发展形势扰动。另一方面,市场将步入上市公司年报及一季度简报披露阶段,未来业绩是否符合市场预期将成为市场的另一个重要风险点。全球金融市场仍然面临较大挑战。

  但从目前国内外形势看,全球市场整体波动明显下降,A股市场短期内有望进入平稳运行阶段。中短期来看,未来结构性行情仍将大概率持续。长期看,超跌绩优蓝筹企业及板块迎来长期配置契机。

  全球市场集体下挫后,美联储于23日宣布出台无限量量化宽松(QE)政策,随后亚太市场受其提振出现回暖,A股实现V型反转。预期短时间内,美股大概率将进入阶段性稳定期,有望缓解全球金融市场的压力。

  据商务部披露,近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复工营业加快,市场销售触底回升。截至3月22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平均复工率达97%,大型超市96%,农贸市场(菜市场)94%,百货商场(购物中心)90%。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2月下旬日均销售额比2月中旬增长5.6%,3月上旬环比增长0.5%,3月中旬环比又增长0.8%。

  政策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旧基建将在“铁公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产业链的中下游刺激全国整体经济的恢复,未来将带动区域经济的互利互惠,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有望在下半年持续改善。

  从行业上看,除计算机、传媒、电子、电器设备、生物制药等行业外,整体估值处在近4年来中低位。其中,银行、交通运输、钢铁、采掘、非银金融、建筑装饰、商业贸易、房地产等行业市盈率水平较低且接近历史底部。此外,家用电器、建筑材料、汽车、化工等行业虽然估值并未处于底部,但市盈率仍然较低。

  从风格上看,价值股估值普遍处于近4年来低位,而成长股估值处于高位,创业板及科技龙头市盈率分别处在77%及97%分位,存在一定的短期风险。

  从性价比的角度看银行、交运、基建、家电、汽车等行业中的超跌蓝筹股处在难得的配置窗口期,待未来经济复苏后有望估值、盈利双提升。此外,医疗卫生板块将进一步受到全球政府的重视。当然,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看,包括5G、新基建、新能源等在内的“新经济”板块仍然非常具有长期配置价值。

  大类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是理性长期投资者的必备武器,多元化配置在任何时候也不过时。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以平衡的多元配置结构应对多变的未来不失为上策,但合格投资者或更应该在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参与市场投资,当然,投资节奏是关键,任何孤注一掷的行为都值得警惕。短期内,固收品种及黄金等避险资产可有效降低组合波动,宜作为分散化工具持有。长期来看,权益品种整体仍优于固收品种,国内权益优于海外权益。

  权益基金:

  关注超跌蓝筹板块

  拥有核心资产,现金流充裕,业绩增速稳定上升的公司仍为未来配置主流。短期内,结构性行情将大概率持续,高溢价公司估值风险依然存在,基金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选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投资方向上,关注疫情影响下超跌,但拥有核心资产且盈利能力较强、估值较低的银行、交通运输、非银金融、建筑装饰、商业贸易、房地产等行业主题。同时把握5G、新能源车、新基建、医疗卫生等板块配置时机。此外,港股受国际影响,在港上市的内资蓝筹股较A股估值更具性价比,关注重点投资沪港深蓝筹股基金。

  固定收益基金:

  把握可转债及信用债配置时机

  全球降息及宽松潮下,利率债基金有望持续受益。正股市场企稳下,优质主体价格有望回升,相应可转债资产存在反弹机会。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收缩叠加疫情下企业信用风险提升,信用债市场目前仍有压力,但在政策扶持下未来有望得到缓解,关注高等级信用债及城投债投资时机。

  配置型投资者建议遵循从基金公司到基金经理再到具体产品的选择思路,重点关注具有优秀债券团队以及较强投研实力的基金公司,这类公司往往信用团队规模较大,拥有内部评级体系,具有较强的券种甄别能力,债券基金管理规模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参考。

  QDII基金:

  黄金避险价值凸显

  国际量化宽松及政策扶持下,市场虽迎来短期反弹,但国际新冠疫情仍未出现拐点,疫情对上市企业的影响仍不可知,抄底国际权益QDII应保持谨慎;受国际恐慌情绪影响,港股近期下挫较大,但国内疫情已出现转机,且大部分在港上市的内资蓝筹企业估值较A股更低,港股QDII产品性价比较高;从避险、分散、抗通胀的角度来说,黄金产品目前有较高配置价值;原油方面,疫情扰动叠加沙特原油价格战,短期内原油价格仍有下行可能,但原油QDII超跌下有利于配置长期多元组合。


责任编辑:谢鑫蕊

股市

绩优板块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