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健康险“红海”竞争之苦,险企频频上演“非标体”争夺战
2021-10-25 09:47:00
文章来源
北京商报

  越来越多险企为长期被拒之门外的亚健康群体“开门”。继阳光财险、光大永明人寿、水滴保险接连上线“非标体”保险产品后,日前,明亚保险经纪联合横琴人寿、慕尼黑再保险推出了面向“非标体”的养老年金险产品。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健康险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主体数量庞大、费率和渠道之争日趋激烈。保险公司亟待寻求新的增长点,而部分机构将非标体健康险市场视作了破局利器。

  争夺“非标体”保险市场

  何为“非标体”?非标体又称为“非标准体”或“次标体”,指风险程度高于标准体,需要提高费率或以附加条件来承保的人群。

  长期以来,由于核保技术尚不成熟、承保风险高等原因,少有险企涉足“非标体”保险产品,这类人群投保时只能被拒之门外,没有办法获得相应保障。但这种情况在近两年出现了改观。

  明爱金生只是险企抢滩“非标体”保险的缩影,年内已有多家险企涌入了“非标体”保险赛道。6月,光大永明人寿推出了达尔文易核版2021;此前,水滴保险推出了水滴守护爱重大疾病保险,阳光财险推出了爱健康———慢病版百万医疗险。

  为何“非标体”保险产品扎堆上线?这与监管政策推送不无关系。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便明确提出,险企要提高投保年龄,对有既往症和慢性病的老年人群给予合理保障。

  此外,“非标体”健康险市场蕴藏着较大潜力。数据显示,2020中国人健康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中国高血压人口有2.7亿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高血脂的有1亿多人、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至2亿人……

  资深保险经纪人严小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标准体保险产品“内卷”严重,而“非标体”保险产品的市场空间很大,对于险企来说也是没有涉足过的一块大蛋糕,资本逐利,就可以理解险企的布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则指出,随着寿命延长、体检和健康管理行为普遍化,“非标体”在人群中占比逐渐提高,市场越发不能忽视;同时,针对“标准体”的相关寿险、健康险产品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供给较充分,市场竞争推动创新意识强的险企积极推出“非标体”产品;保险业自身积累和合作数据不断增加、医疗健康领域团队和合作方日益成型,支持了相关产品设计的科学性。

  需击退风险高、核保难“拦路虎”

  目前,我国亚健康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基数大,“非标体”保险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但也面临着定价难、核保难的问题。

  严小北指出,产品需求因人而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财务实力的消费者想法不同。推广的难点更多在于定价,险企需要在客户能够接受的定价区间和险企本身的利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核保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非标体”保险的发展。严小北表示,核保更多的需要数据的积累,个体的差异化对于核保也是一个挑战,需要更多时间才能明晰。

  “目前险企承保‘非标体’保险也存在一定风险,主要包括:数据不足、自身投保人与大样本偏差、疾病发展趋势分析偏差造成的定价偏低风险;疾病程度把控不精准造成的核保核赔风险;被保险人健康服务需要和实际开支低于预期的市场风险。目前‘非标体’领域缺乏数据积累,定价也是空白,未来大数据发展或可填补这一空白。”王向楠如是表示。

  虽然“非标体”保险仍面临着一定困难,但发展“非标体”保险已经是大势所趋。

  王向楠指出,加快发展“非标体”保险市场是我国健康保险保持较快发展和人身保险下一步发展必需的。“非标体”人群的风险和行为的差异大,不过仍有不少国际甚至国内的成功经验可参考。

  有业内人士撰文建议,监管机构应当鼓励非标体健康险的产品开发。同时,保险公司应当积极探索非标体健康险市场,对非标体健康险业务保持一定的宽容度。尽管在产品开发初期需要有短期的容错率,但是长远来看非标体健康险作为特定人群定制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空间,通过差异化竞争可以提高利润,进而提升公司竞争力。

  作为一线销售人员,严小白表示,其非常愿意看到险企在“非标体”产品方面多投入,最好可以实现险企和消费者双赢,真正让国人可以不因疾病返贫,延长财务生命。

  北京商报记者陈婷婷实习记者李秀梅


责任编辑:曹晖

健康险

险企

非标体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