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研究员张平是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办公桌上一直摆放着两本与中科院数学所首任所长华罗庚有关的传记。他不时翻看,对华罗庚在1952年就职演说中提到的“要以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为目标”,以及他提出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印象尤其深刻。受此感召,创新与育人,成为张平工作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
张平目前从事的“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以下简称NS方程)的正则性”研究,是著名的千禧年大奖难题之一,国内只有极少数学者涉足,国外研究者也寥寥无几。读博期间,张平因为这一课题差点无法获得博士学位,因而在进入中科院数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他调整了研究方向,却没有完全丢弃NS方程,而是使用解决该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其他问题。
正式成为数学院研究员后,他重新正视NS方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基础的、关系国计民生发展的前沿问题,与天气预报、发动机研发等现实应用息息相关,并且国内在此方向的研究力量相当薄弱。”张平告诉《中国科学报》,感召于华罗庚“勇于攀登,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他又将研究方向调整为NS方程。研究期间,他得到国际上多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2004年,他获得美国Courant研究所的邀请。在那里,与多位流体力学方程组顶尖专家面对面地交流学习令张平获益匪浅。但当收到多次给予他帮助的中科院院士、数学院研究员杨乐请他为国效力的来信后,他毅然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
“数学院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代代相传。华罗庚、吴文俊、关肇直、冯康、陈景润、王元、杨乐等人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作为新一代科技工作者,我理应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报国重任。”这是张平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归国后,张平始终牢记华罗庚所说的“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不去探索新的道路,只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总会落后别人一步,要想超越别人,非有创新精神不可”,耐住寂寞,甘坐冷板凳,在数学基础研究领域不断突破。
“我的生活很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有充足的精力用于研究。”张平说。
接受采访当天,张平将采访时间安排在上午两个会议之间,“这样我就可以保证下午有完整的时间来做研究”。他不仅对自己花在科研上的时间有要求,而且在2017年担任领导职务后,提出要保证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如果他们都被琐事所累,科研时间得不到保证,如何创新”。
保证科研时间对于张平来说并不容易,因为除了处理事务性工作,他还肩负着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基础研究是中科院的立院之本、发展之基,只有培养更好的基础研究人才,才能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他一手抓育人,一手保科研。他的学生多是从本科阶段就跟随他学习,而他对于学生的爱护正如当年数学院多位老先生对他的关照。
今年,张平主编的《广义函数与函数空间》将要出版,此前这门课程已经通过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获得了国内其他院校不少数学系学生的关注。这门在法国由数学“大牛”教授的课程,将通过张平的总结归纳整理使国内更多学生获益。
“回想我人生的几次抉择,我无怨无悔。”张平说。当年,他从家乡考入南京大学,获得奖学金、助学贷款的支持,一路读到博士,此后又受到数学院多位老科学家的提携与帮助,将祖国的培养之情铭记于心。“我当然要尽心竭力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服务终生。而且,我也告诉学生,为国家做点事情比写一篇文章更重要。”张平说。
2021年,张平当选中科院院士,这令他十分高兴,因为这是对他学术工作的认可,更是科技工作者的殊荣。今年,他又被推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对我来说这是比院士更大的荣誉,更是一种鞭策。”他说,“未来我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进一步悟透新思想、明确新目标,在科研与育人工作中注入新动力。”
张平
创新
育人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