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出行 > 正文
公交新招数 解锁微循环
2020-10-21 09:55:26
文章来源
中国交通新闻网

开通一条企业微线路,市民通勤就可以灵活接驳常规公交及地铁;开通一条社区微线路,市民就可以便利地去往商场、超市、医院等日常场所;开通一条学校微线路,学生就可以安全地上下学;开通一条夜间微线路,晚间出行的市民就能得以保障,更能推动城市“夜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公交都市创建的脚步,重庆、杭州、武汉等地积极推广特色微循环公交,完善中心城区“快干支微”四层级公交线网布局,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出行及接驳方式。


织密公交线网 小巴出行更高效


近日,在重庆轨道交通金渝站附近,两辆绿白相间的7座纯电动车刚刚上线,就受到周边市民的热捧。这是重庆今年推出的第4条“小巷公交”线路——3601线,该线路在上午7至11时和下午16至19时运行,班次间隔10—20分钟,实行2元“一票制”,执行“主城区公共交通1小时免费换乘”等优惠换乘政策。

重庆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巷公交”标配小型纯电动车型,更能适应狭窄路况公交运营需求,运行平稳、环保舒适。自6月开通首批试点线路以来,重庆4条“小巷公交”线路平均日运行约2000多公里,平均日载客量约2400人次,各线路的客流正在稳步上升。

重庆“小巷公交”满足市民日常出行需求。谭瑶 摄

交通运输部等十二部门和单位联合制定的《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要树立“窄路密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强支路街巷路建设改造,打通道路微循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微循环公交线路,把公交“毛细血管”越织越密,输送更多乘客。

“微循环公交能提供更便捷的多元化服务,服务不同场景,运营模式非常灵活。”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与轨道交通研究中心战略规划室副主任郭忠介绍,目前微循环公交按典型服务场景可大致分为3类:一是为地铁、快速公交等提供接驳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为大型医院、社区、景点、商场等提供“点对点”的出行服务;三是在街道较窄的区域,常规公交无法提供服务时,可通过小型公交满足市民的日常出行服务。

“微循环公交根据客流需求规划线路,通常车辆是5—9米的小巴,而且基本采用纯电动车,实现智能化调度,相对常规公交而言,更加经济高效和绿色智能。”郭忠说。


哪里有需要 线路就开在哪


重庆,由于高差大、坡多、平地少等地形特点,以及相得益彰的道路、建筑和交通特性,被众多网友戏称为“8D魔幻城”。在很多区域,常规公交显然无法“施展开身手”,“背街小巷”成为重庆市民公交出行问题的集中所在。

对此,重庆市交通局、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创新突破公交车型和运营方式,在常规公交车型无法通达的次支道路上,探索投入小型公交,打造“小巷公交”。

相比重庆这座山城,在“江南水乡”的杭州,微循环公交承担的功能就更加多样化。

2013年起,浙江省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杭州公交)建设微循环公交系统,现共有81条线路,逐渐打造出由社区便利巴士、社区接驳巴士、社区穿梭巴士组成的“社区微巴阵营”品牌,分别对应日常出行、公交换乘、园区出行等需求。

今年9月14日,杭州公交新辟1006、1607路两条社区微公交线路,以服务四季青服装市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服装一级批发与流通市场之一)从业人员的公共出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乘客可在杭海路沿线通过“招手即停”方式乘坐这两条线路,也可在杭海路上直接向公交车驾驶员提出就近下车的需求。

据了解,两条线路一经上线,杭州公交便收到不少四季青工作人员的在线好评:“市场刚发出问卷调查,立马实施,这效率高。出行带来了方便,点赞。”“民心工程,落地有声。”

除杭州外,嘉兴、温州等地也在因地制宜探索建设微循环公交服务体系。6月,浙江省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发布《浙江省微循环公交建设指南(暂行)》,对微循环公交的管理模式、线路规划、车型设置、运营调度等各个环节提出规范要求。

在湖北武汉,微循环公交已发展7年,先后开通微循环公交线路150条,沟通居民小区与地铁、大型公交站点,城区500米半径公交站点覆盖率从97%提升至100%。

“武汉的微循环公交会越来越多,主要以服务小区居民出行需求为主。”武汉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二营运公司339路线路长姚洪河说,为深入了解乘客需求,相关驾驶员和管理人员特别开通乘客微信互动群,通过企业司乘人员间的相互交流,共筑“王牌线路”。

从2014年起,根据实际运营情况,武汉339路微循环公交由原先的长度7.7米小车更换为10.5米大车,服务更多金银湖地区居民。万建国 供图


拓展灵活服务 保障公交路权


“并非所有地方都需要且适合建设微循环公交系统,不能一概而论,但其具有存在的必要性。”湖北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城市公共客运管理处副处长蔡少渠表示,微循环公交可连接城市公交网络的支线和干线,为新开发地区、常规公交无法到达的区域提供不可或缺的出行和接驳服务。

今年4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北京市地面公交线网总体规划(草案)》,提出按照“先优干线微循环后优普线,先增服务后减重复线路”的原则,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基本完成规划的干线和微循环线布设。

蔡少渠认为,长期来看,微循环公交在方便百姓出行的同时,提高公众对公交线网的认识度,普及公交优先理念,有利于提升公交分担率。

目前,城市微循环公交系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出行方式吸引力有待加强。郭忠表示:“考虑到成本,微循环公交的发车间隔会随干线客流情况调整。如果所需等车时间过长,乘客很可能会放弃乘坐,转而骑车或打车。”

另一方面,一旦客流量开始下降,微循环公交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郭忠介绍,客流量下降,意味着微循环公交分摊的单人次成本升高。面对这一情况,公交企业可能再度加大发车间隔以减少运营成本,其服务水平自然也会有所降低。长期以往,乘坐微循环公交的人数会更少。

对此,郭忠建议,应该更大程度上发挥微循环公交的“基因”——灵活性和智能性。例如,借鉴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大力发展DRT(应需式公交)。这需要公交企业优化升级软硬件设施,通过大数据收集客流量,通过智能化系统调度车辆,改变固定站点或固定线路的运营模式,为乘客提供“招手停”、预约出行等更加灵活且个性化的服务。

此外,微循环公交的路权问题,仍未得到有效保障。这还需要相关部门及公交企业群策群力,科学合理规划,不断优化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路权分配,均衡道路交通资源。在路权治理方面,探索达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愿微循环温暖更多“少数人”


采访中有专家特别提到,对老人、孕妇、残疾人等出行不便的“少数人”而言,他们往往很难通过共享单车、打车等方式解决“最后几公里”问题,没有过多的出行选择权。

这引发了笔者的一些联想。近年来,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少数人”的需求同样需要关注。公共交通服务应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将“触角”延伸至发声较微弱的人群,才能真正散发城市的温度。

微循环公交的发展,将有利于打造无缝衔接的无障碍交通出行环境。在生产微循环公交车辆时,进一步考虑“少数人”的需求,设置车门升降机、轮椅停放区等无障碍设施,更加贴合他们的使用需求。

在规划微循环公交线路时,进一步倾听“少数人”的声音,在线路的设计、站点的建设、距离的远近等细节内容上,调整一处位置、增设一个站牌,都可能使他们的出行更便利,生活更温馨。

责任编辑:简闻轩

公交

出行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