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出行 > 正文
铁路工区有个闲不住的“三哥”
2021-05-31 11:16:21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网

  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工务段唐山东线路车间,51岁的李振江绝对算是一个“名人”,因为他在家里的兄弟姐妹中行三,为此车间职工无论比他年龄大小,都称他为“三哥”。其实,这昵称中更包含了职工们对于他工作精神的认可和尊敬,职工们说,只要李振江上班,这大院里从早到晚,他忙碌的身影总在大家的眼前闪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老京山铁路线七道桥至狼窝铺双线铁路的建成,唐山段压煤改线工程如期开通,唐山东这片名不见经传的土地上成了唐山、秦皇岛地区最大的列车编组站,股道密布、阡陌纵横。每天来自于京哈、津山以及其他专用线、支线的货物列车在这里解体、编组、再出发,大站场一刻不停地上演着繁忙。


  就是在此时,当时刚刚参加铁路工作不久且年轻气盛的李振江,放弃了家门口的工作岗位,顶着许多人的非议,来到唐山东这个陌生的地方,自此与175组不同型号的线路道岔打了几十年的交道。


  在方圆约5平方公里的唐山东大站场里,175组道岔安坐其间。9种不同型号、108000多个主要配件,构成了列车安全平稳的拐点。这些冰冷的数字,就是看道岔配线图也得数上小半天。起初,李振江连菱形复式交分道岔的结构数据都说不准,更别说熟练地维修养护他们。“隔行如隔山,不懂咱得学!”李振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白天他和养路工们一起上线维修,每次都是争着抢着干,目的是尽快学到养修铁路道岔的真本领;晚上吃完饭就一头扎在宿舍里,翻阅关于铁路道岔养护技术的书籍。那时的李振江只有高中文化,他深深知道,要弄明白并驾驭好这些道岔,让它服服帖帖地成为列车安全运行的拐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业余时间全部给自学开了绿灯。


  驼峰线是唐山东站列车解体、编组最重要的线路,由于每天使用频率极高,峰头、峰尾线路设备磨耗也最大,道岔基本轨、护轨严重磨损、几何尺寸发生较大变化,不仅给编组作业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大大缩短了道岔设备的使用寿命。为此,李振江和工友们在经过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在驼峰线设置了基准坡度标高,以此为参照,保持圆顺度。同时,在复式交分道岔的尖跟采用了铁垫板加强,以此来保持轨距。这些看似慢工细活的作业方式,不仅有力地保障了驼峰线设备安全,同时也将原来每周都要进行反复整修,延长到每半年为一个维修周期。


  天道酬勤,现场经验和理论知识不断积累,不到两年李振江不仅把100多组不同型号、100000多个主要配件熟记于心,而且成为集现场维修经验和掌握道岔结构理论为一身的“专家级”人物,成为了车间领导和职工眼里的“能人”。


  在列车不断提速的新形势下,自2010年开始,唐山东站道岔大修施工按计划逐年展开。此时,从未接触过钢轨切割、打磨技术的李振江开始跟老师傅们学起了这些新技能。起初,电弧光把眼睛灼伤,双眼刺痛无比,但却没有磨灭他学习这些技术的恒心。从技术小白到熟练地运用,他仅用了一年时间。十几年的道岔大修施工中,他娴熟切割、焊接、打磨的身影映照在崭新的道岔里。


  光阴如梭,三十多个春秋过去了,唐山东站的道岔从普速道岔到提速道岔,安全系数增加再增加,维修养护质量要求提高再提高。李振江也从青葱年代到两鬓染霜,从一个不谙道岔维修原理的门外汉到精准维修的行家里手,期间承载着失败后的沮丧,成功后的喜悦。岁月将李振江的人生浓缩成执着探索道岔养护终极奥秘的精美画卷,那些冰冷的道岔组件在他的眼中就像自己的孩子。


  近年来,随着线桥维修体制的不断深化,线路设备在一代代更新,而养路工手中的工具也在快速更新。大头镐、石砟叉、管拧子,这些当年被称为“三宝”的老物件也渐渐淡出了养路工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新型养路机具列装线桥维修养护队列。类似于取代大头镐的新型捣固机“眼镜蛇”成了养路工们的新宠,这些日常维修养护作业先进、高效、精准的小型养路机具的推广,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养路工的维修养护思维定式、星驰电掣般地提升着维修养护质量和劳动效率。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会用不会修”成了横亘在一线干部职工心头的巨石,返厂修理往返就得一两个月。面对已经趴了窝的十几台“眼镜蛇”,车间主任愁得牙疼,任务不等人啊,心灵手巧的李振江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接到新任务,短暂的发呆后,李振江还是静下心走过去,心里想毕竟是机器,原理上总有与电焊机、打磨机相同之处,于是他立马找了几件工具,对其中一台“眼镜蛇”进行了拆解,认真观察内部结构,用笔一一记下。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李振江日思夜想,甚至那些零件在梦里都会浮现。每一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钻到工具房对着这些机具苦思冥想,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耐心研究。接任务的第三天清晨,“眼镜蛇”突突突的轰鸣声惊醒了沉睡的工友们。车间主任第一个跑进工具房,“修好了?”“嗯,修好了!你试试!”当车间主任再次启动“眼睛蛇”的引擎,眼中闪现出激动地泪光。清脆的轰鸣声激起了工友们欢乐的细胞,掌声溢满空旷的工具房。


  第一台修好的“眼镜蛇”上线了,看着它在线路上欢快的工作,李振江脑海里浮现了工友们头顶烈日,抡起大头镐,汗流浃背一镐镐捣固的艰辛场景,他哭了,又笑了。


  第一台“眼镜蛇”的成功修复给李振江增添了信心,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他一头扎进工具房,一件一件的“医治”这些趴窝的养路机具。没有充足的器材保障,就从别的机器上拆解。别人上班他在干,别人下班他还在干;别人午休他在干,别人起床他依然在干。时间久了,他的双手打满了水泡,奇痒无比,抓破了结痂了,结痂了新的抓伤又开始钻心地疼。医生诊断说,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热经常接触汽油,汽油顺着汗毛孔进入皮下导致严重过敏,建议立即停止接触汽油。李振江从医院回来后,好像什么事儿都没发生过,又一头扎进了工具房。看见他每一次的操作都疼得皱眉,职工们扭过脸偷偷地抹眼泪。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十几台趴窝的“眼镜蛇”在李振江手里起死回生,生龙活虎的上线发挥作用。


  入夜,唐山东线路车间的机具房里,断断续续传出叮叮铛铛的敲击声;白炽灯下,李振江挥汗如雨,灯光把他的身影投射在墙上,悠长、高大。(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通讯员马勇张思佳)


责任编辑:胡永新

铁路工区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