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收益率年内首次上行 房地产信托爆发
2020-12-10 09:08:53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临近年末,到了信托公司冲规模的重要时点,房地产类信托产品出现集中释放。

  

  11月,集合信托产品募集规模反弹,结束了自下半年以来因监管收紧而持续萎缩的颓势,其中房地产类信托强势反弹。第三方数据显示,今年11月房地产类信托募集规模大幅攀升,募集资金561.53亿元,环比增加102.35%。

  

  此外,年末集合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也有所回升,11月是今年以来平均预期收益率首次出现上行。当月,集合信托产品平均收益率为6.64%,环比上升0.08个百分点。

  

  一位中小信托公司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有些信托公司为了完成年初预定目标,会主动调高一些产品的收益率。另外在投放端,企业在年底资金需求较为旺盛。也有一些信托公司为来年的开门红储备项目。”

  

  今年以来信托收益率首次上行

  

  2020年以来的大多数时间,集合信托平均预期收益率一直下行。原因有几方面,国内外的货币宽松政策持续,引导社会融资利率下滑;优质资产荒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合适的项目难寻;监管层收紧非标投资,信托资金被引导向标品资产,进一步拉低了产品收益。

  

  不过,这一趋势在年底发生了变化。用益信托网数据显示,11月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6.64%,环比上升0.08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平均预期收益率首次出现上行。

  

  具体来看,11月信托收益率在6%~7%的产品数量占比增长最为显著。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在披露预期收益率的879款信托产品中,预期收益率在8%以上的集合产品的数量占比为10.70%,环比上升0.10个百分点;收益在7%~8%的集合产品的数量占比为33.91%,环比下降1.33个百分点;收益在6%~7%(含)的集合产品的数量占比为32.51%,环比上升4.29个百分点;6%(含)及以下的集合产品的数量占比为22.88%,环比下降3.06个百分点。

  

  “收益率前十的信托公司中,产品收益率与上月相比有下降的趋势,但各信托公司募集规模的增长同样显著,年末集合信托产品的收益翘尾可能源自行业整体的产品收益率重心上移。”用益信托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喻智称。

  

  喻智表示,从历史数据来看,年末往往具有一定的翘尾因素,部分信托公司为了完成年初预定目标,会主动让利给投资者,从而引起收益率短暂上行。

  

  一位信托人士称,年底是企业算账的日子,还银行贷款、给员工发年终奖等,企业的资金需求较大,间接推动信托产品收益率上涨。

  

  房地产类信托爆发

  

  年末翘尾的不仅是信托产品收益率,还有信托产品的成立规模。数据显示,11月共计成立集合信托产品1751款,与上月同时点相比增28.65%,成立规模1685.36亿元,与上月同时点相比增长27.23%。

  

  值得一提的是,11月投向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集合信托产品资金大幅增加,而工商企业和基础产业领域的集合产品募集规模均大幅下滑。数据显示,11月房地产类信托规模占比33.32%,环比上升12.37个百分点;金融类信托募集资金750.96亿元,环比增34.68%。

  

  喻智表示,房地产类产品的募集规模增长显著,一方面是年末信托公司冲量,有额度的信托公司推出较多的该类产品;另一方面或因优质非标产品募集情况依旧火爆,房地产类产品持续受投资者欢迎。另外,金融类产品的增长明显,投向股债市场的标品类产品将是信托公司业务转型期间重要的战略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信托公司积极转型证券投资类产品,标品信托的成立数量和规模显著增加,如资产配置型TOF、TOT、MOM产品,债券及固收+类投资信托,与阳光私募合作的证券投资信托产品等。另外一位信托公司人士称,从业务转型方面来看,房地产类业务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经历了多轮窗口指导和调控,传统的房地产类产品受到约束。今年房地产信托产品更是受到抑制,大部分信托公司处于收缩状态。

  

  从往年的数据来看,年末的确是集合信托市场发行和成立的高峰时点,但这一状态并不能持续。在监管持续趋严的大背景下,融资类信托产品规模比重下滑,投资类产品的比重上升是行业转型过程中的长期趋势,在集合信托市场表现为以贷款为主的传统产品减少和以证券投资和股权投资为主的创新产品增加。

  

  而金融类信托的成立规模和占比持续攀高,还在于监管压力下非标类产品收紧。

  

  “房企的资金需求依然强烈。不过,监管不断收紧融资类信托,要求信托公司转型,但是谈何容易,我们之前做了大量房地产信托这类‘非标’,现在压缩很困难,转型到‘标品’并非易事。”一位信托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李惜

信托

收益率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京ICP备05049267号

  • 京ICP备050492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