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吉伟:信托国际化业务发展趋势
2021-05-06 09:44:31
文章来源
中国外汇

  我国金融行业加速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稳慎推进,国际化业务潜力仍然很大。信托公司需要通过持续投入、提升专业能力等手段,将业务潜力转化为现实盈利。

  

  为满足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需求,信托公司也要加强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布局,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这也是适应新时期客户需求、拓展海外市场、加快创新转型的必然选择。

  

  国际化业务转型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一,居民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日渐升高。我国居民财富规模不断累积,财富增值保值的需求不断提高。此外,我国企业海外上市、并购和市场扩展活动增多,在海外累积了较多的优质资产,也需要专业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这为国际化信托业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二,国际化业务是信托公司转型的重要方向。传统信托业务发展空间受压缩,国内证券市场面临较高的市场竞争,各类创新业务尚不能形成确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相比较国内单一市场的地域限制,全球化投资能够为信托公司提供更多潜在客户,发掘新的营收增长点,因此国际化业务成为信托公司创新发展的的一个重要方向。从我国台湾信托业的发展看,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力拓展境外投资信托业务,为其境内客户提供更多稀缺性的投资机会。目前,该类业务占其全部信托资产比例已超过70%。这对大陆的信托业转型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启示。

  

  第三,发展国际化有利于缓解国内资产荒。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来自海内外的资管机构积极参与各类资产创设和获取。然而,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客户投资风险偏好较低等因素的影响,高收益资产投资机会缺失。走向全球,则有利于在广阔的视野下,寻求符合国内投资者偏好的优质资产,提高资产辐射和获取能力,强化市场竞争力。

  

  业务探索与发展现状

  

  近年来,信托公司通过获取海外业务资质、搭建海外平台等形式,推动国际化业务加快发展,在业务种类、牌照、平台建设、内外联动等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信托公司加快获取国际化业务牌照。目前,国内资本境外投资的主要形式有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人民币国际投贷。QDII是最早推出的用以满足境内投资者国际资产配置的制度。

  

  根据外汇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3月31日,QDII累计批准额度1345.69亿美元。其中,中诚信托、华宝信托、上海信托等24家信托公司共获得额度90.16亿美元,占总额度的6.7%。总体看,各信托公司所获得的QDII额度差异较大:中诚信托、华宝信托、上海信托、中信信托各获得超过或者接近10亿元的QDII额度,占比合计达到70%;其他信托公司所获额度均低于5亿美元。

  

  另一个问题是,在已获得QDII额度的信托公司中,公开发行产品的信托公司较少,且所发行的产品主要仍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国内后续推出的QDIE、QDLP以及人民币国际投贷等业务牌照,旨在国际化业务资质下进一步放宽海外投资范围,但仅局限于个别自贸区内机构,且额度较少,牌照申请难度较大。

  

  目前,在QDIE、QDLP等业务方面,只有中诚信托、上海信托等个别信托公司取得了一定进展。从国际业务开展总的情况看,根据2019年各信托公司年报的统计数据,仅有10%左右的信托公司正在加强国际化业务的创新发展。这说明,国际化业务发展的复杂性和难度仍比较大,短期只有个别专业能力较强的信托公司在大力拓展此类业务。

  

  二是国际化业务种类日渐丰富。首先是信托公司国际化业务规模近年来得到提升。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我国信托行业QDII类业务规模达到445.70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高于信托业务平均增速。从国际化业务增长过程看,2011年以前,信托公司QDII业务处于平淡期,业务开展并不活跃;2012年至2016年是信托公司QDII业务爆发期,国际化业务实现了长足发展,至2016年年末,信托公司QDII存续规模接近500亿元;2017年以来,QDII业务整体保持平稳,维持在400亿元以上。其次是国际化业务品种日趋丰富。目前,信托公司开展的国际化业务涵盖了中资美元债投资、打新、基石投资、二级市场投资、海外员工持股、离岸信托、另类资产投资等等。投资形式上,除信托公司自主开展投资管理外,还逐步与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具有特色的海外金融市场投资产品,或者以FOF形式精选海外优质资管产品,进行多元分散投资。

  

  三是加快了国际化业务平台建设。为了实现国际化业务的专业运营,中诚信托、兴业信托、华宝信托、上海信托等国际化业务发展较快的信托公司,均设有国际业务部门,由专业团队进行运作和管理。与此同时,为了形成有效的内外联动,中诚信托、中信信托、中融信托三家信托公司还组建了境外子公司,且均设立于我国香港地区,并获得了资产管理业务以及财务咨询服务资格。应该说,以中国香港为起点和跳板逐步向外扩张实现业务国际化的策略,有利于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不断累积国际业务经验。这也是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发展普遍采取的路径。

  

  四是基于国际业务平台的内外联动。国际化信托业务不仅能帮助国内资金“走出去”,也可助力国际资金“走进来”。比如,中信信惠(中信信托香港子公司)于2014年成功完成一笔规模超1亿美元的创新型结构化海外债券融资;中诚国际(中诚信托香港子公司)获得RQFII资格,也在构建通过设立海外资管计划投资国内资本市场的业务发展路径。除了在资金方面的内外联通,信托公司在服务客户离岸金融需求方面也在加快创新,国际化平台在设立离岸家族信托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发展不足与制约因素

  

  鉴于我国信托公司在证券投资领域主动管理的能力并不强,因而要实现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投资的跳跃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自身能力、系统、人才等方面资源的匹配,还要获得投资者、境内外监管部门的认可,总体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

  

  第一,开展国际化业务的能力不足。信托公司以往主要以投融资业务为主,对于资本市场业务涉足较少,自主管理能力不强,就国际化业务而言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相对国际化业务的复杂性和境内外市场制度的差异性,国内金融机构相匹配的资产管理能力也明显不足。就信托公司而言,主要不足在于以下方面:一是国际市场投资研究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国际市场投研人才主要集中于券商、公募基金机构,信托公司的相关专业人才较少,短期内完全依靠引进也较为困难。二是国际业务在交易估值等方面对系统建设的要求较高,目前信托公司的业务系统建设难以满足其条件。三是国际金融投资业务涉及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更为复杂的风险管理,对于市场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信托公司,也是较大的考验。总之,信托公司开展国际化业务的专业能力基础仍较薄弱,尚未形成市场的专业认可度。

  

  第二,产品服务较为单一。虽然信托公司开始探索多种模式的国际业务,然而受限于国际业务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故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相对较少而且单一,主要是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港股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投资业务。目前券商、公募基金已推出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主题型、另类型等多种投资产品,部分投资产品业绩相对较突出。对于高净值人群所需要的更广泛的资本市场、不动产以及另类资产配置等需求,信托公司依然无法满足,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业务竞争中处于下风。

  

  第三,信托公司国际业务的市场品牌认可度较低。信托公司向来以固收业务而深受投资者青睐。而证券投资类产品,投资风险则需要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境外投资更具金额高、风险大、费用高等特点,因而在信托公司国际化业务尚不成熟,也不具市场竞争优势,以及缺乏刚性兑付所提供的收益保证的情况下,均使市场投资者对于该类业务投资意愿不高,造成信托公司国际业务市场品牌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不足。

  

  第四,国际化业务监管政策有所区别。从QDII业务政策看,与保险机构、证券类机构QDII投资范围相比,目前信托公司所能够投资的范围较为狭窄,对于单只证券产品持有比例的限制也更为严格。在设立境外子公司方面,对证券公司有明确的设立要求,而对信托公司设立境外子公司,监管态度则仍不明朗,近年很难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从自贸区看,上海、天津、福州、广东等自贸区,信托公司参与也较少,除个别信托公司在上海、广东自贸区建立了子公司外,整体上信托公司尚未把握住自贸区的境外开放优惠政策,所能实现的国际化业务发展动能不高。因此,信托公司开展国际化业务所面临的政策环境依然不是很理想,未来还需要加强与监管的沟通,以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发展方向展望

  

  我国金融行业加速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稳慎推进,国际化业务潜力仍然很大。信托公司需要通过持续投入、提升专业能力等手段,将这一业务潜力转化为现实盈利。

  

  一是提升国际化业务的专业能力。鉴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渐突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展业的力度加大,居民全球化资产配置的需求将保持较高水平,信托公司相应应持续关注国际化业务。但也需要看到,这块业务相比其他类型的信托业务展业难度更大,短期可能难以形成比较突出的盈利规模,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更大的投入加以培育。另一方面,还必须补足国际化业务的能力短板,引进更多具有国际市场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以有效把握国际市场运行规律;同时,要完善内控、信息系统等内部基础设施;建立基于全球化、综合化的投融资相结合的客户综合服务体系和品牌影响力。

  

  二是国际化业务将差异化发展。随着国际化业务的竞争态势上升,信托公司在不断做大国际化业务的同时,需要实现特色经营。面对日渐上升的市场竞争,信托公司在将国际化业务规模做大的基础上,需要根据自身优势树立市场竞争品牌。从不同的国际化运营模式看,背靠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等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更宜与集团内部国际化平台协同发展;而已设立海外子公司的信托公司,则更加注重内外联动,促进内部资金的“走出去”以及外部资金的“引进来”。从产品供给方面看,信托公司国际化业务立足于国内资管市场,必须有创新和亮点。鉴于目前信托国际化业务相对单一而有限的产品情况,致力于国际化业务的信托公司需要进一步依据市场需求和大类资产配置的可行性,在主题投资、另类投资等方面进一步创新,满足国内居民财富保值增值需求,进而促成差异化竞争。

  

  三是把握国际化业务的新竞争格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同时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进入国内市场。从国内机构看,证券机构、银行的国际化速度更快,在国际化业务市场中占有先机。从外资机构看,熟悉全球市场是外资机构的最大优势,但是缺乏本地客户基础也是其最大软肋。因此,在这个错综复杂、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市场中,合作大于竞争。信托公司与其单打独斗,不如寻求强强联合,深化与国际知名投资管理机构,以及国内在国际化业务中领先机构的业务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及协作共赢为目的,联手加快国际化业务发展。

  

  四是优选国际化路径。中国香港是较好的开展国际化业务的起步之地;但近年来,新加坡作为全球性金融中心的地位日渐升高,在财富管理等方面也展现了更为友好的营商环境,部分国际资金已由中国香港向新加坡迁徙。此外,我国正在建设的海南自贸港,也对标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其蕴含的潜在的国际化业务机遇亦不容忽视。

  

  五是短期内,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考验国际化业务发展。一方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根本控制,主要发达国家为应对疫情冲击实施了超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资产价格泡沫,而未来其宽松政策的逐步退出,将使金融市场可能面临更大的调整和波动。从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可以看出,全球流动性收紧后,金融体系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会显著加大。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延续,美国进一步加大打压我国,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从国际贸易领域延伸到金融等领域,短期内也难以完全调和。这会给全球地缘政治以及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于宏

国际化

转型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