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免费的5个法则
2020-04-20 15:22:59
文章来源
发现杂志

除了创造稀缺性,超越免费还有5个有效的法则,它们是时效性、个性化、可用性(易理解性)、可靠性和黏性。

吴军

微信图片_20200420134109.jpg

如今在中国,年轻人的学历普遍比上一代人高很多,每一个岗位的求职者所拥有的技能,相比职位所需要的绰绰有余。因此,博士生可能只能得到一份原本属于硕士生的工作,硕士生只能去做本科生的工作,而不少本科生则找不到工作。

美国也有类似情况。很多学金融、法律和传媒的毕业生,要先免费给华尔街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和好莱坞做实习生。个别企业甚至暑期不招实习生,而是以训练营的方式让试图进入行业的年轻人来干活。也就是说,那些希望入行的人不仅挣不到钱,还要倒贴钱。即便是在谷歌,也是人才过剩,常常是让博士生做硕士生的工作。这种杀鸡用牛刀的做法,被《纽约时报》认为是谷歌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品太多、服务太多、信息太多,只好将它们免费——那么,人才太多,变得很不值钱,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道理是相通的。没有稀缺性,就可以随时被取代,自然就没有议价能力;有了稀缺性,免费的传播手段和快速的信息流动,就会给它的拥有者带来巨大的利益。

除了创造稀缺性,超越免费还有5个有效的法则,它们是时效性、个性化、可用性(易理解性)、可靠性和黏性。


时效性能够超越免费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有两个观看我们热衷的体育比赛的选择:一是看实况转播,但是要交50元;二是赛后两天免费看重播,但那时我们已经知道结果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一种。你可能会认为,如果要交50元才能看直播,大部分人就不看了。实际并非如此。那些不上班去看奥运会开幕式,或者半夜爬起来看世界杯的人,其实都变相交了钱。不上班看转播,其实是以损失自己在职业上的收益为代价;不睡觉看球,身体的损失可不止50元。我们算账不仅要算看得见的金钱账,还要算潜在的经济得失。眼睛只盯着看得见的钱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既然要花钱看直播,而不是几天后在休息的时候看免费重播,就说明直播有重播不可替代的地方,即它的时效性。

当复制可以让大家获得免费的东西时,不可复制的东西才能值钱,才能从根本上超越免费,而具有时效性的东西天然具有这个特点。

在美国,新书上架的次序是先精装、后平装,虽然内容一样,但精装本要贵得多。想及早看到书的人,会多花点钱买精装本,不愿意多花钱的就买平装本。此外,几个月后,各个社区图书馆都会上架新书,供大家免费借阅。也就是说,只要你有耐心等,最终可以获得免费阅读。但是,畅销书精装本的销量都不小,因为很多人觉得自己及早看到了书中的内容后,会在某些方面变得更主动,比如获得了谈资,或者了解了新知识、新工具。

软件也有时效性,只是有些较强,有些较弱而已。比如操作系统、编程工具就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因为IT公司的工作只有基于最新的操作系统,使用最新的编程工具,才有利于占领市场,而应用软件的时效性就差一些。

在微软开发视窗操作系统时,一流的公司就已经在同微软合作了,它们所有的开发都建立在视窗操作系统之上。二流的公司,在微软一推出视窗操作系统时,就赶紧下手买它,然后将所有的开发转到视窗操作系统上。三流的公司则会等着盗版系统出来。这样做,钱虽然省下了,但等开发完产品,市场早就没有了。更不用说万一盗版软件出了漏洞,还找不到客服人员解决问题。

不仅商品和服务有时效性,人的技能也是如此。当满大街都是某种技能的培训班时,这种技能的时效性早就过去了。

       在20世纪60年代,只要你会写计算机程序,就可以生活得不比一个公司管理者差。但在今天,这些人被谑称为“码农”,因为技能的时效性过去了。2017年,吴恩达在慕课上开人工智能课程,有15万人听课;斯坦福大学教授波内的区块链课程,有100多万听众。为什么这些课程如此热门?因为很多IT从业者知道,这种技能的时效性很强,等到大批年轻的毕业生走出学校时,这种技能的价值就没有了。

也就是说,想通过时效性挣钱,就得抓住头几年的时间,这就如同精装书赚钱一样。很多人都知道需要终身学习,但未必知道这背后的道理。终身学习的目的就是让自己领先同辈人一步,以便成为具有时效性的人才,避免在低水平上竞争。


突出个性化


既然免费的基础是易复制,那么,无法复制又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就不可能免费。个性化的东西,显然是无法复制的。

怎样做到个性化呢?有人将图书印上消费者的名字,以彰显不同,这对图书销售的帮助恐怕也不大。一个人不会因为书封上印了自己的名字,就从不想买变得购买;反过来,一个人如果想买书,也不会在意图书是否做了个性化的处理。

什么是真正有价值、无法复制的个性化呢?我们不妨看一个比较极致的例子:个性化医疗。

现在,大部分针对癌症患者的治疗非常个性化。比如靶向治疗,要先测试患者的基因和肿瘤的基因,看看哪些药物(主要是通过干扰肿瘤生长所需的特定分子来阻止癌细胞增长)对患者身上的癌细胞有作用。在治疗期间,还要根据患者的身体变化不断做出调整。这完全是个性化的事情,而不是找医生开药,去药房拿了药回去吃就可以了。这种服务显然不可复制。

当然,医疗的例子比较极端,其他场合通常很难得到个人病例和基因那么个性化的信息。但是,根据每个人的习惯做精准营销,在大数据时代是完全办得到的,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能获得超出免费的溢价。

特斯拉对用户主动开放个性化配置汽车的权限,让它获得了巨大的溢价。特斯拉的每一辆车都是购买者自己配置的,这让它可以在生产上完全做到,每一辆车都是准确符合购买者需求的。由于没有浪费,特斯拉的毛利率非常高。相反,传统汽车厂商因为不了解每一个人的喜好,只能准备好各种型号和配置的车。而经销商为了保险起见,通常会订购最保险的颜色和最常见的配置。那些失去了个性化的汽车,只能靠价格吸引购买者,年底时大量的库存则要靠降价出售的方式才能清空,这使得它们的毛利率变得非常低。

现在,很多汽车公司已经开始学习特斯拉的模式,在高端产品上只做用户个性化定制的车辆。

在未来,不仅企业的产品需要通过个性化获利,每一个人也需要往个性化方向发展。要求所有人都有一样的表现,是工业时代的特征。因为只有那样,才能保证行动一致;做出来的东西,品质也才能一致。在未来的智能时代,凡是可以重复的事情,都可以由智能的机器去完成,对人的要求不再千篇一律,而是要求人有自己的个性。人因为有个性才可爱,才变得不可替代。那些没有特点,从全世界70亿人中随便就能挑出一个替代者的人,没有人会觉得他们重要。


提供具有可用性的产品

和易理解性的服务


怎样理解可用性和易理解性呢? 

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讲过两个例子。

凯利说,虽然开源操作系统Linux是免费的,但提供Linux操作系统服务的红帽公司出的操作手册和教程却要卖1万美元。为什么?除非你是操作系统专家,否则即使下载了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源代码,也安装不上;就算装上了,很多系统设置也是不对的;就算设置对了,很多功能你也不会用。因此,教会你使用Linux的操作手册就值钱了。

凯文·凯利还讲了另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电视是最重要的传媒工具。在当时的美国,电视产业被三大电视公司,即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控制着。那时没有有线电视,电视节目大多是免费的,电视公司靠广告挣钱。

你以为这些近乎垄断的公司是电视行业里最挣钱的吗?错了,最挣钱的是编写电视收视指南的杂志。它每周出一本32开的小册子,在全美各大超市出售。观众看电视之前如果没有这本小册子,根本不知道在上百个电视节目中如何选择。

在任何时代,把事情解释清楚这个本领,都可以变成一个很赚钱的生意。比如律师的生意,从本质上讲,就是帮助受托人解释法律。到了信息时代,这种需求变得更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很多东西太复杂了,信息量太大了,即使免费,我们也用不好。当我们不得不使用那些东西时,只好向能够帮助我们使用的人付钱了。在现在的中国图书市场,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会购买整本图书,再花上4.99元购买它的解读产品。很多经典著作因为进入公版领域,我们可以找到免费版本(在美国,亚马逊甚至直接将这类电子书免费提供给读者),但是它们的解读产品依然可以卖钱。“解读”就是一种易理解的服务。我们可以想象,虽然谁都可以不花钱下载几百本国学经典,但是绝大部分人在没有解读的情况下,真的理解不了书中的内容。


提供可靠而易得的服务


免费的东西固然好,但是不好用的话,必然有人愿意支付一些费用获得可靠的服务。

我们现在往往对那些可以免费获得的二手商品兴趣不大。如果有人免费送给你一台60英寸的电视机,或者一台大冰箱,你可能首先要考虑它是否可靠。如果它三天两头坏,还占据客厅不小的空间,你会毫不犹豫地拒绝这样的赠予。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宁可花钱买一台可靠性高的新电视或者新冰箱,也不会要随时可能坏的免费产品。这便是可靠性的价值,或者说可靠性比免费更重要。

服务也常常体现出可靠性和品质比免费更吸引人的特点。世界各国政府都会提供一些免费服务,包括很多公共事务、义务教育和公费医疗,但相应行业的私营服务依然有市场。事实上,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和医院都是私营的,收费不菲。在中国,很多私营的服务比免费的服务更受欢迎。很多人选择付费的私营服务,因为它们比那些免费的服务更可靠,甚至更容易获得。比如,很多人选择到私营牙科诊所去看牙,因为不需要排队,而且服务通常更好。

在商业上,虽然免费服务在短期看比付费服务更有优势,因为它不要钱,但是从长期看,免费服务未必有竞争力,因为它们没有收入,难以改进。人通常能忍受短期的痛苦,但难以长时间接受轻微的痛苦。因此,如果一种服务质量不高、不稳定,用户虽然一开始能够接受,但时间一长就难以忍耐了,就会愿意付钱获得稳定的服务,避免恼人的麻烦。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服务提供商(比如电话公司、宽带公司、保险公司)为了吸引新顾客,都会提供一些特殊的优惠,甚至免掉头几个月的服务费。因此,只要你愿意,可以在几家不同的服务商中换来换去,能省下不少钱。但是,绝大部分顾客并不会为了省钱而来回更换服务商。他们通常在更换一两次之后,就长期使用某一家服务商的服务了。这不仅是因为换来换去的边际成本很高,更重要的是长期忍受一个让自己感觉不方便的服务十分痛苦。因此,给新顾客大量补贴的是一类公司,拥有大量稳定用户的是另一类公司,它们鲜有交集。后者只要服务可靠、收费合理,就会有很多人长期使用它们的服务。


打造具有数据黏性的服务


这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特点。虽然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切换的边际成本,但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切换的成本远比从前高得多。因为我们换一个服务或者一个产品时,要携带一大堆数据,这件事常常让人知难而退。

在使用固定电话的时代,你从中国电信换到中国联通的成本是极低的,但是你现在想把手机的服务商更换一下,就要考虑大量的数据怎么转移。类似地,即便是10年前,从摩托罗拉手机换到诺基亚手机,你都不用有任何数据方面的担心。但是,你现在想从安卓手机换到苹果手机,就要三思了。

这些都是由数据的黏性造成的。现在,技术的进步速度很快,以致靠技术打造的护城河常常不可靠,因为一个企业很难做到技术永远领先。但是,数据的积累可以让企业的护城河越来越深。即使有人将阿里巴巴全部的源代码拿走,设立一个一模一样的服务,也难以复制一个新的阿里巴巴,因为所有用户的数据还在原来的企业里。

那么,个人未来的数据黏性在哪里?我觉得是可叠加式的进步。很多人担心学计算机专业将来只能吃青春饭,其实,这只反映出那些没有护城河的从业者的现状,因为那些从业者可以随时被替代。但是,少数经验不断积累的从业者如今非常稀缺,无论他们开什么价,都有人愿意请他们做事情。他们一旦离开某家企业或机构,企业或机构的损失就会很大,因为它们已经对他们产生了依赖,这就是个人的黏性。有黏性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己的本事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而增长,他们的经验是不断叠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的。因此,与其预测将来哪个行业吃香,不如增加自己的黏性。

(摘自《格局:世界永远不缺聪明人》一书)


责任编辑:杨璐

超越免费,法则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