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艺术 > 正文
三十九年前那场“红学盛会”
2021-05-18 09:58:01
文章来源
新民周刊


  戴敦邦作品《双玉读曲》。


  从前慢,一周只够开一个会议。认真发言做笔记,全场没人看手机。


  撰稿|翁敏华


  1982年金秋十月,第三届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师范学院隆重举行。那时,我研究生刚毕业,留校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参与大会筹备,被分配在秘书组,会议期间的主要工作是写大会简报,狠狠地当了一回记者,十分过瘾。现在回望这次学术活动,是何等的规模、何等的档次、讨论何等的深入细致!首先是时间之长,是近年学术会议所望尘莫及的。10月22日到29日,整整一个礼拜。“从前慢,一周只够开一个会议。认真发言做笔记,全场没人看手机”——穿越了,那时离手机应用还有二十年。大会正式代表108人,特邀代表50人,市委书记夏征农、副书记陈沂都“亲临盛会”,周汝昌、端木蕻良、冯其庸、李希凡等一众红学大咖,徐玉兰、王文娟、唐耿良等表演艺术家都来了!大会发言、小组讨论,还有文艺演出,越剧京剧评弹,南腔北调歌红楼。


  那几天里,我每天兴奋莫名,激情燃烧,眼睛来不及看学者艺术家们的一举一动,耳朵来不及听他们的高谈阔论,耳目都不够用,恨不得把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朵花絮都记下来,写成简报,同时也充实自己的学术库存。


  周汝昌先生在别人发言时,每次都会站立起来听,且歪着头,侧着耳。多年后,我才明白:他这是耳背呀!也许是一侧耳朵有问题,所以就把好耳朵挪到前面、上面来,认真听。先生能言善辩,有时听完发言并不坐下,当场就开驳,犀利至极,让有些人受不了。但先生的观点很有道理,对发言中还在操极左话语者,更是极尽讽刺调侃之能事,使人下不来台。端木蕻良先生很随和,有一次在饭桌上跟我讲了很长时间的话,他给我的暖男印象非常深刻,近年观看关于萧红的影视,看到端木蕻良的形象与戏,总觉得不太像。李希凡是毛泽东赞扬过的新时代红学家,在那次大会上低调不响,一次被人点名,不得不走上台去,我在他背后一看,哈,裤脚挽得一只高一只低,活脱脱一个老农形象!大名鼎鼎的何满子先生,也被人喊着名字辩驳,还引用了古诗句“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何先生只是笑笑,软软地说上两句,很典型的上海男人风格。蒋和森先生也很温和,他对《红楼梦》主题概括了六个字:“远人事,近自然”,成了我晚年生活的座右铭。


  那年的全国第三届《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之所以放在我校举行,跟当时的红学新秀孙逊先生关系重大。我在读研三年中,已经读到过孙先生的几篇论文了,心里很是佩服,还以为是位老先生呢。待这次会议的筹备组成立时,才得见真神,情不自禁叫了一声:“啊,介年轻啊!”他闻言憨憨地笑了。那时才三十多岁的孙逊先生,已显露出了学术组织者乃至领导者的才能,他与社科处处长杜守华一前一后,一搭一档,把我校第一次高端、大型的学术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安排得井井有条。近四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有许多学人提起它,念它的好。许多学者兼搞戏曲研究,我在我的专业戏曲会议上就听到过多次,特别是“吃得那叫一个好啊”的赞叹,令我这个上师大人乐得开怀大笑。


责任编辑:白静

红学盛会

《红楼梦》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