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三农”的冲击与金融对策
2020-04-30 09:52:34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这次疫情发生以来,财政金融主管部门主动作为,为支持各地疫情防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应对疫情出台一系列金融财政政策

  

  新出台的金融政策包括,一是发放专项再贷款。央行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二是实行名单制管理制的信贷支持。对生产、运输和销售与疫情相关的重要医用物资和骨干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提供优惠利率的信贷和财政贴息支持。三是提高还贷的宽限度。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到期还款困难的,通过调整还款付息安排、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完善展期续贷支持。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要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四是提高保险理赔率。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出险理赔客户要优先处理,适当扩展责任范围,应赔尽赔。五是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金融机构要建立、启动快速审批通道,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要采取在就近网点办公、召开视频会议等方式办理审批放款等业务。六是增强对复工复产的信贷支持。要优化信贷流程,合理延长贷款期限,有效减费降息;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减费让利、适度延后保费缴纳时间。提高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七是加大春耕春种金融支持。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鼓励地方银行建立农产品(000061,股吧)应急生产资金需求快速响应机制;支持保险机构稳步拓展农业保险品种。积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有效满足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需求。八是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个至1个百分点。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

  

  最新的主要财政政策包括,一是贴息和减费。重点企业贷款的贴息。对2020年新增的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贷款,中央财政按人民银行再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创业担保贷款的贴息。减半收取融资担保费用。减免农业信贷担保费用。二是加大对重点地区和项目的财政支持。加大农业生产类的财政资金向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倾斜,尽快拨付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加大农产品冷藏保鲜支持力度。三是加大地方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各地要加强资金统筹,着力支持做好春耕生产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

  

  助力“三农”恢复性增长的政策建议

  

  金融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核心要素,选择好金融的着力点和支持力度,是支持“三农”走出疫情带来的困境和加快恢复性增长的关键。鉴于财政金融主管部门新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启新一轮农村基建,以此确保农民收入稳定,是当下财政金融政策的着力点。

  

  应增加农民就业的新渠道,即通过开启新一轮的新农村基建和环境治理,吸收广大农民就业。这次封路封村让整天在家不得外出的农民,特别是打工回乡的农民,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基本环境破坏严重问题。因此,开启新一轮的新农村基建和环境整治,提前谋划一批医疗卫生、疾控、传染病预防、食品安全检测、应急储备场所、农田改造、饮水安全、河道疏淤、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项目,尽快补齐民生短板。这既能确保农民收入增长,推动乡村振兴,又能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笔者建议,设立新农村基建专项资金和实行长期政策性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投入和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立财政与金融联动机制。以县为单位,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起来,农民尽快得到就业增收机会,特别是扶贫项目开工复工,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

  

  二、尽快给受疫情影响的涉农企业和农户提供优惠的短期流动性支持。

  

  许多涉农企业和农户抗冲击能力较弱,仅靠减息让利起不到及时救助的效果,而提供短期流动性资金是有效的应急药。笔者建议,通过前期小额免息或大额缓息的方式,提供流动性资金支持;待涉农企业和农户好转或自我造血功能恢复正常后,再收取正常利息。因为农业生产关系“米袋子”“菜篮子”,尽快恢复生产和保障供给,是保证人们生活稳定和整体物价水平稳定的关键。农业稳,才能经济稳。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冷链物流和储备库建设的资金支持。

  

  这次疫情发生后,出现了蔬菜等生鲜产品滞销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这自相矛盾的问题。笔者建议,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增加冷链物流和储备库建设,在特殊时期将重要农副产品纳入政府收储范围。鼓励金融机构用创新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四、引导金融机构增强线上服务能力,特别是对小农户的金融服务。疫情发生后,非接触式服务需求急剧增加。要鼓励农商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优势,积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构建线上获客、风控、授信、放款一体的业务模式,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加大对“三农”产业上游小农户的支持。

  

  五、下大力气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笔者建议,要把发展农业保险作为金融业发展创新的重中之重。扩大巨灾保险范围,把重大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风险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事件纳入其中;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探索建立新的农业保险机制,让农业保险成为绝大多数农户和涉农企业避险的必备工具。

  

  六、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和建立危机应对机制,加大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一是要提高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扩大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允许那些长期规范经营且有较好乡镇服务能力的农业贷款专营机构,获得支农再贷款支持,帮助其降低融资成本,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又如,在县级层面,在整合财政资金的同时,增强财政与金融协同效应,通过财政贴息、应急周转金、设立风险补偿金、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和担保基金等方式,引导资金加大对县域和农村地区的投入。二是要建立危机应对机制。中国已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开放社会,瘟疫、战争、石油危机、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等突发性重大事件的出现,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因此,财政金融主管部门,要建立一套及时、有效、分级的危机应对机制,金融机构也应如此。

  

  总之,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三农”问题作为国民经济稳健增长重中之重问题的进一步强调。痛定思痛,迎头追赶,加快补上“三农”发展短板,夯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基础,成为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周子章

农村金融

金融

金融服务

银行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