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进博会溢出效应:中行科技赋能,巧当跨境“红娘”
2020-11-06 15:18:07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资讯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两年前,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的积极信号向世界发出,不少进博会的参会者都深有感触。

  

  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跨国企业不断扩大在华投资,疫情下催生出的中国经济发展新业态、新趋势,更是让跨国企业看到了中国市场的韧劲。

  

  虽然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但这并未影响各国企业参展第三届进博会的热情。面对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海外企业纷至沓来,不少跨国公司把相关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带到进博会,希望通过展会找到参与中国新发展的机遇。

  

  日前,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这一成绩也令全球羡慕不已,在外资眼中,中国经济显示出强大动力和韧性。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0.7%,投资和进出口指标升势明显,消费指标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主要经济指标逐季度向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以实际行动欢迎国外优质的企业与产品。其中,也包括连续三年服务中国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的中国银行。

  

  过去三年,中行举集团之力,积极践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贡献自身全球化、综合化服务力量,发挥外汇外贸专业优势,全方位助力进口博览会“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

  

  三年服务,全年无休

  

  每年进博会的闭幕式,都是中行启动下一届进博会服务工作的“集结号”,中行的“进博时间”,全年无休。

  

  从首届进博会的“唯一银行类综合服务支持企业”,到第二届进博会升级“唯一战略合作伙伴”,今年是中国银行服务进博会的第三个年头。

  

  本届进博会期间,中行将重点支持进博会扩大溢出效应,全力服务进博会,稳外贸、稳外资,助力新发展格局,为我国外贸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进博会“唯一战略合作伙伴”,中行最早投入到第三届进博会筹备工作中,配合进口博览局启动境外推介工作。2019年11月25日,在第二届进口博览会成功落下帷幕仅半个月之时,中行纽约分行积极支持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介会在纽约成功举办。截至2020年年初,中行参与支持了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古巴、哥斯达黎加站的第三届路演活动,中行在法国、巴拿马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为路演活动提供现场支持服务。今年6月起,中银香港和中行首尔、金边分行等境外机构还运用“非接触”线上展会技术,协助承办多场第三届进博会“云招商”线上推介会。

  

  今年9月,第三届进博会京津冀地区招商路演活动在京举办,这是中行自第二届进博会以来,支持进博会在境内进行的第43场招商路演活动。自第二届进博会开始,进口博览局授予中行“招商路演全程支持单位”,中行全程参与支持了第二届进博会的全部22场和第三届的全部21场路演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中行连续两届承办进博会大型官方配套活动——供需对接会,累计为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家参展商、4500余家采购商提供“一对一”洽谈服务。这也是历年来进博会配套活动中规模最大的活动之一。

  

  2018年11月6日-8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期供需对接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盛大举办,三天时间内有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1178家海外参展商与2462家国内采购商对接洽谈,达成成交和进一步实地考察意向共计1258项,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参展商和采购商的欢迎和广泛好评。

  

  2019年11月6日-8日,中国银行再次携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供需对接会,三天共吸引1367家展商与3258家客商(较首届提升16%及32%),达成成交意向2160项(较首届提升72%)。规模更大、成效更好、规格更高、影响更广的对接会,助力进博会越办越好。

  

  今年,虽受防疫工作限制,供需对接会缩减为80桌,但仍为配套活动中规模最大的活动之一。邀请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余家企业与国内3100余家企业拟进行4500轮次“一对一”精准供需对接。同时,特别设置线上撮合夜场活动环节,支持为来自不同时差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客户提供全天候便利对接服务。

  

  跨境撮合,巧当“红娘”

  

  “扫货全球”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助力。过去几年,不少国内外金融机构专门为进博会设计了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今后的进出口贸易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届进博会贸易投资对接会期间,阿根廷生产发展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根廷大使馆、中国银行共同主办了中阿专场活动聚焦红酒产业,为中阿两国企业搭建沟通桥梁,提供合作平台。

  

  活动背后,是中银全球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系统(GMS)提供全程系统支持。系统搭建了境内外企业洽谈对接的线上合作平台,可实现客户报名、自主选择洽谈对象、供需发布、客户需求智能匹配、自动排桌、商务直播、云签约、会务支持等功能,提供线上视频对接、现场“一对一”对接技术支持,提高跨境撮合参与度与对接效率。企业可通过web端、手机APP等渠道使用。

  

  据了解,这一跨境撮合服务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跨境经营面临的困难,探索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全球中小企业搭建互联互通的平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融入全球资金链、价值链、产业链,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助推多边贸易合作,对世界各国的中小企业间经济合作与交流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截至2020年10月末,中国银行已在全球举办68场跨境撮合对接会,吸引来自12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家中外企业参加,行业涉及信息科技、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现代农业、新能源、环保、教育、医疗和旅游,帮助企业成功实现贸易、投资、技术引进等一系列商务合作,受到各国政商界的广泛赞誉。

  

  7月26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倒计时100天之际,中国银行发布《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本届进博会会展期间,中国银行最新发布的综合金融服务包含“基础服务”“特色服务”“专属服务”三大层次,贯彻“享进博·融通贸易,云金融·互信全球”理念,聚焦更精准、高效、便利的跨境撮合服务,全方位为进博会提供升级版的金融服务支持,为推动我国外贸动力转换和稳中提质贡献“中行力量”。

  

  “基础服务”包括了线下全流程服务和线上全平台服务,依托国家会展中心内面积近3000平米的虹桥会展中心支行、5.2馆西侧临时网点,结合自助机具、综合服务咨询台,实现现场金融服务全覆盖;利用互联网各入口,通过个人网上银行、企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微”银行等实现全平台服务。

  

  “特色服务”包括了为参展机构提供全球领先的国际结算服务、科技金融服务、跨境电商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等,让全球客户尽享中国银行专业、高效、优质的服务体验。如为参会企业深度定制“中银全球智汇”(GPI跨境汇款)、在线供应链、在线无纸化单证等各类在线金融服务平台等。

  

  结合前两届进博会服务经验,本届方案还升级打造了“信、融、云、易”为主题的“专属综合金融服务”。“信”是指在当前形势下,为境内外展商客商提供充分的增信服务。“融”是指优化针对进口博览会客群的相关流程,提升境内外资金融通的便捷性、适配性、安全性。“云”是指在线金融系列产品服务,助力展商客商便捷参会、高效合作。“易”是指交易促进,提供充分满足个人及企业客户的交易产品服务包。

  

  作为唯一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战略合作伙伴”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银行类综合服务支持企业”,中行在前两届进博会中深入参与海内外招商招展、金融服务、会展服务等各项工作,并成功承办展中供需对接会、人民币国际化服务自贸试验区建设主题论坛等各项活动。

  

  科技赋能,专属保障

  

  外贸服务优势,让中国银行更好服务进博会前后形成的跨境交易。

  

  2014年起,中行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服务跨境电商市场的金融服务产品,“中银跨境e商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代理出口收汇”等广受市场好评,并于2015年发布跨境电商金融服务方案1.0版本。去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前,还发布升级了“跨境电商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展会期间向50多万海内外客户提供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在内的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全球疫情的影响,中国银行特地升级开展境外“线上云招商”活动,提升招商招展的效率,有力匹配了境内外企业的需求,获得海内外企业的一致好评。

  

  此外,以科技为引领,为本届进博会量身打造一整套支付解决服务方案,聚合海内外主流支付方式,包括国内客户常用的支付宝、微信、银联二维码以及主流国际卡组织的外卡刷卡支付等。

  

  从聚合支付到专属优惠再到服务保障,每一处都是中行科技赋能、匠心服务的身影。

  

  第三届进博会期间,“非遗”项目作为人文交流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成为面向全球、弘扬民族文化的平台,吸引大量客户的目光。

  

  为有效保障“非遗”项目展中销售现场的支付顺畅,中行建立了联动保障小组,覆盖从POS机具到收单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并贴心为每家参展商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保障。参展商只要扫描二维码,即可快速获取每日对口保障人员的联系方式,便捷享受“十分钟”快速必达的现场服务保障。

  

  深挖需求,助力开放

  

  过去几年,我国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营商环境,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最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蓝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今年以来,在稳定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系列举措接连不断落地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持续加码稳外贸、稳外资,为世界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

  

  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7%,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2%,均实现了正增长,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资金持续增加。从9月当月看,出口增长了8.7%,进口增长了11.6%。

  

  在市场看来,借助进博会主动扩大进口,让更多企业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是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有力举措,也将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有助于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中国银行服务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誓师动员大会上,中国银行行长王江致辞表示,全行干部员工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举办进博会的重大意义,全力筹办好贸易投资对接会等主题活动,做好展商客商全链条服务,深挖客户全方位需求,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为第三届进博会成功举办贡献中行力量,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商务部副部长、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局长王炳南致辞指出,中行连续三年隆重举行支持服务进博会誓师动员大会,体现了高度重视进博会工作的态度和坚决服务的决心。作为进口博览会唯一战略合作伙伴,中国银行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前两届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炳南对中国银行进一步服务好进博会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发挥外汇外贸、全球化和综合化优势,共同服务好新发展格局;二是进一步与进口博览局拓展合作领域,共同打造好进博会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三是齐心协力,共同保障进博会行稳致远。

  

  数字普惠,绽放新机

  

  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推动了无法获得和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获取和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进程,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按下“快进键”。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服务渠道等方面的升级也给中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疫情期间,中行充分发挥产品在线化、无接触的优势,为小微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积极支持小微企业有序复工复产。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中行普惠金融服务提质增效。2020年,中行面向小微企业陆续推出“中银企E贷·信用贷”、“中银企E贷·银税贷”等普惠金融线上融资产品。该产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生物识别等科技手段,通过自动化风险管控体系对小微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客户申请、审查审批、提款还款在线化融资服务,提高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

  

  进博会期间,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共同主办的“普惠金融建设与数字化发展”论坛作为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活动于11月6日在上海举行。

  

  论坛围绕“疫情冲击下普惠金融的机遇与挑战”和“金融科技应用与最新发展”两个主题展开,来自监管机构、行业协会、从业机构和知名高校的数十名专家学者会从金融科技应用创新、弥补基础设施鸿沟、监管升级与行业环境优化、应对金融风险、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积极分享经验,为实现更具包容性、可行性的普惠金融建设与数字化发展建言献策。

  

  小微企业融资难,难在首次获得贷款。7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试行)》,并配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指标表》。其中,“小型微型企业首贷户服务情况”被列入考核范围。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积极挖掘“首贷户”,突破“零信贷”,需要金融机构主动探索。为了让从未获得过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得到融资支持,中行持续推动“百行进万企”活动。落实银保监会及银行业协会要求,制定深化推进工作方案,指导分行稳步推进对接工作,扎实做好客户走访、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积极支持首贷户。截至9月末,根据各地银保监局数据,我行已完成调查问卷数量52万份,成功对接企业近8000户,累计融资对接金额422.41亿元。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中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42%,远超全行各项贷款增速,阶段性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本年增速40%的要求。贷款户数较年初新增6万余户,新投放普惠型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阶段性完成监管目标。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普惠金融贷款不良余额、不良率实现“双降”。


责任编辑:刘悦

中行

科技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京ICP备05049267号

  • 京ICP备050492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