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内连收两罚单,高速增长的背后,烟台银行资产质量承压,内控风险漏洞暴露。
在山东半岛的金融版图上,烟台银行曾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1600亿资产规模、36.48%的营收增长、一季度57.79%的净利飙升——这些光鲜数字让烟台银行备受业内关注,但高速增长的背后却难掩资产质量承压以及内控失守等风险。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一纸罚单赫然在列:烟台银行因六项违规行为被警告,没收违法所得387.45元,罚款319.2万元。两位高管——时任副行长张某伟和总会计师徐某文也未能幸免,分别被罚2.5万元和1.5万元。而就在此前的6月30日,山东证监局刚对烟台银行基金销售业务发出责令改正决定书,直指其三大问题。监管利剑一月双落,将这家地方银行光鲜业绩下的内控疮疤彻底暴露在聚光灯下。
连续被监管点名外,烟台银行业绩增长呈现波动,2024年该行营收同比增长36.48%,净利润同比增长11.62%。2025年第一季度,虽然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57.79%,创该行季度净利增长历史新高,而计提信用减值减少是烟台银行一季度利润同比大增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5.98%。业绩波动的同时,烟台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承压,尤其是贷款集中度方面,远超省内同行。
针对信贷违规、经营业绩、资产质量等相关问题,发现网向烟台银行发送调研求证函,截至发稿前,烟台银行未就有关问题做出合理解释。
内控失守 月内连收两罚单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烟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烟台银行”)因六项违规行为被警告,没收违法所得387.45元,罚款319.2万元。同时,时任烟台银行副行长张某伟和总会计师徐某文分别被处以2.5万元和1.5万元罚款。
(截图来源,央行官网)
此次人民银行开出的罚单,直指烟台银行内部控制的系统性缺陷。六项违规行为虽未详细披露,但结合此前证监局对基金销售业务三大问题的责令整改,足以勾勒出内控失效的轮廓:从合规管理到操作流程,从风险管控到人员监督,多重防线均存在疏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管追责——副行长和总会计师同时受罚,暴露出问题已渗透至决策层。当银行治理的核心环节失守,再亮眼的业绩增长也不过是沙上筑塔。内控机制形同虚设,使得银行在规模扩张中不断积累风险,最终招致监管的严厉惩戒。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前的6月30日,山东证监局刚对烟台银行发出责令改正决定书,指出其在基金销售业务中存在的三大问题。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显示,烟台银行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有效执行基金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二是代销的部分公募基金产品未准确向投资者揭示客户维护费;三是《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记载事项发生变更,但未申请换领。
事实上,近年来,烟台银行也曾犯过类似未按规定报送报表、披露的财报信息有误等低级错误。2024年11月25日,烟台银行因未按照规定报送报表,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烟台监管分局罚款30万元,该行时任总会计师徐明文被监管警告。
烟台银行的遭遇并非孤例。在区域经济增速放缓、利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众多地方银行陷入“规模焦虑”,试图通过激进信贷扩张维持增长。烟台银行对大户贷款的过度倾斜,正是这种焦虑的典型体现——短期内可快速做大规模、提升盈利,却牺牲了风险分散的基本原则。
然而监管的连续重拳昭示着游戏规则的改变。当前金融监管呈现“长牙带刺”的鲜明导向,对风险管理薄弱、公司治理缺位的机构采取零容忍态度。烟台银行的双罚单,正是这一监管意志的具象化表达。
财务数据“矛盾” 繁荣表象下暗藏隐忧
烟台银行2024年年报描绘出一幅高歌猛进的图景:营业收入28.06亿元,同比大增36.48%;净利润3.68亿元,增长11.62%。然而2025年一季报却透露出诡异信号:营收7.05亿元,同比下降5.98%,但净利润却逆势暴涨57.79%至2.55亿元。
这组“矛盾”数据的背后,隐藏着银行调节利润的“财技”。细究发现,当季信用减值损失仅为2.4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5.36%。在营收下滑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拨备计提“挤”出利润,这种操作虽能粉饰短期业绩,却如同在悬崖边跳舞——削弱了银行抵御未来风险的财务缓冲,为资产质量恶化埋下伏笔。
(数据来源:wind)
实际上,如果拉长时间来看,烟台银行此前业绩表现波动较大。根据历年财报,2020年-2024年,烟台银行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1.59亿元、23.66亿元、22.68亿元、20.56亿元、28.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25%、9.6%、-4.15%、-9.34%,36.48%;同期,该行净利润分别为2.16亿元、3.02亿元、3.25亿元、3.30亿元、3.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7%、39.48%、7.70%、1.50%、11.62%。
业绩波动之外,比利润调节更令人忧心的是烟台银行畸形的贷款结构。2024年末,其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高达62.97%,远超监管要求的50%红线。其中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达8.14%。
更触目惊心的是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的飙升轨迹:2022年9.42%,2023年10.56%,2024年猛增至13.86%,逼近“不得超过15%”的监管底线。这种对少数大客户的过度依赖,无异于将银行命运与个别企业的兴衰捆绑。一旦某个核心客户遭遇行业波动或经营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瞬间击穿银行的资产质量防线,将区域性风险放大为系统性危机。
不仅如此,烟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告急。作为银行风险抵御的核心指标,烟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现令人不安的三年连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22年的8.85%,到2023年的8.33%,再到2024年的7.92%,已逼近7.5%的监管红线。资本金如同银行的“安全气囊”,持续缩水意味着风险缓冲能力不断削弱。
在贷款集中度畸高、潜在不良风险积聚的背景下,资本充足率下滑形成双重挤压。若遭遇经济下行或大客户风险暴露,资本不足将严重制约银行的风险化解能力,甚至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
站在1600亿资产规模的门槛上,烟台银行面临抉择:是继续追逐短期业绩,还是痛定思痛筑牢风控根基?从该行披露的信贷结构来看,烟台银行必须扭转“垒大户”的信贷惯性,通过科技赋能发展普惠金融,优化贷款行业与客户结构;亟须通过利润留存、增资扩股等方式夯实资本实力,为风险抵御提供充足缓冲;必须以监管处罚为契机开展内控全面体检,建立从高管到一线的责任追究机制,让合规真正成为业务发展的压舱石。
地方银行转型的阵痛不可避免,但阵痛之后的新生,必将建立在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根基之上。当监管的聚光灯持续亮起,唯有将合规内化于基因,方能在金融长河中行稳致远。
(记者 罗雪峰 财经研究员 子琪)
烟台银行
城商行
中小银行
银行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