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商行+投行” 兴业银行超低价承销屡踩红线需重视
2025-08-05 10:13:22
文章来源

底价承销屡踩监管红线,“商行+投行”战略转型以来,兴业银行不仅面临行业内卷,还面临规模与质量发展的艰难抉择。

 8.png


又有机构因超低价承销债券被业内关注。近期,广发银行一则中标公告在金融圈掀起巨浪。该行2025-2026年度二级资本债券项目的6家中选主承销商名单中,兴业银行赫然在列,但其700元的承销费用报价却引发市场哗然。这一数字不仅远低于其他机构(最低为1050元,最高达3.5万元),更直接触发了监管警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随即宣布对6家机构启动自律调查。

 

对于兴业银行而言,类似的场景并不陌生。20204月,海南发展控股中期票据发行中,兴业银行与中信证券以0.03‰的承销费率中标,创下超低费率纪录。这一“地板价”行为被交易商协会认定为不正当竞争,最终两家机构被处以警告并限期整改的纪律处分。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兴业银行确立“投行+商”行战略转型后,业绩表现亮眼,2024年末,不仅资产规模迈上10万亿台阶,营收和净利的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另一方面,兴业银行最近十年的债券承销质量却堪忧。曾踩雷大连机床、永煤集团。合规经营方面,2025年以来,因信贷违规等原因被罚没金额共计700万元,截至7月末,兴业银行及分支机构收到罚单就超50张。2024年,兴业银行已累计接收到监管机构开出的116张罚单,罚单总金额达3003.53万元,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靠前。

 

针对债券承销、经营业绩、资产质量、合规经营等方面的问题,发现网向兴业银行发送调研求证函,截至发稿前,兴业银行未就相关问题给予合理解释。

 

押注投行战略转型 

 

屡罚屡犯的“地板价”背后,是兴业银行对投行业务的战略押注。2018年,兴业银行确立“商行+投行”双轮驱动战略,将投行业务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将“投资银行”打造成银行的亮眼名片之一。2019年,探索形成以“商行+投行”为核心的“1234”战略体系,2021年,又进一步深化战略落地的重点,提出擦亮“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通过一系列的战略措施的落地,兴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获得长足的进步。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兴业银行大投行FPA余额4.53万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451亿元,保持市场领先。而在债券承销方面,近些年兴业银行也大有领跑同业之势。按照Wind口径统计银行债券总承销金额,2024年兴业银行以138763.6亿元位列第三,仅次于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位列股份制银行首位,2025年上半年兴业银行以6953.7亿元位列第四,同样位列股份制银行首位

 

在投行业务的加持下,近年来兴业银行业绩增长引擎的悄然转换。2024年,银行总资产达到10.51万亿元,同比增长3.47%;营业收入2122.26亿元,同比增长0.66%;归母净利润772.05亿元,同比增长0.12%,营收和净利的增速实现由负转正。但是,2025年一季度,兴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再次陷入同比负增长,2项指标同比增长分别为-3.58%-2.22%

 

当传统存贷业务增长乏力,作为战略增长点的债券承销业务自然承载了更多期待,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银行不断寻求“破局”手段。

 

规模与发展质量的艰难抉择

 

  不容忽视的是,超低价承销虽能抢占市场份额,却是一把危险的双刃剑。

 

一方面,承销业务利润率被极致压缩。根据行业惯例,商业银行债券承销费率通常在0.1%0.3%区间浮动。以本次广发银行二级债项目为例,若按正常费率计算,承销收入应在百万级别,而700元的象征性收费几乎等同于无偿服务。长期的低价倾销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可能导致行业陷入恶性竞争。

 

此外,交易商协会新修订的《自律处分规则》明确将“明显低于成本的报价”列为不正当竞争。业内人士透露:"协会正研究引入承销费报价区间指引,对‘地板价’可直接取消资格。" 

 

另一方面,承销质量与风控隐患逐渐显现。近年来,兴业银行接连踩中大连机床、永煤集团等债券违约“大雷”,暴露出其在项目尽调与风险评估环节的漏洞。更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该行累计收到监管罚单116张,罚没金额高达3003.53万元,位列股份制银行前列;2025年仅一季度因信贷违规等被罚700万元,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31日,今年前7个月兴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收到的罚单总量已超过50张,而2024年同期仅为41张,高频处罚揭示出内部管控的薄弱地带。

 

“低价中标”陷阱背后,是整个行业需要直面的深层拷问:债券承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提供专业定价、风险评估、合规保障的金融服务?还是退化为一种不计成本争夺市场份额的通道业务?当承销费率滑向象征意义的“地板价”时,中介机构尽职履责的经济基础已被掏空。当专业服务价值被侵蚀,谁能保证下一个“踩雷”事件不会卷土重来?

 

兴业银行在战略推进中显示出对投行业务的雄心魄力,但真正的行业领袖不该仅以规模论英雄。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本质,是风险定价能力与服务价值的竞争。当承销费跌至三位数,专业服务的价值也随之跌入深渊。

 

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从不依赖于突破下限的报价。监管的惩戒已多次发出警示信号,但市场的自我纠偏能力需要更强的内在驱动。

 

当前,兴业银行投行业务已然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若继续依赖价格战维系规模,不仅将遭遇更严厉的监管反制,更可能因项目风险累积而损害长期品牌价值。反之,如能重构差异化竞争力——聚焦资产质量把控、深化行业研究能力、打造结构化融资等专业优势——或可在合规框架下实现投行业务的良性增长。

 

700元承销费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银行业转型期的深层博弈:在规模焦虑与合规红线之间,在短期业绩与长期口碑之间,兴业银行的困境亦是行业的缩影。当投行业务从“亮眼名片”蜕变为“风险雷区”,唯有回归服务实体初心、重建专业能力护城河,方能在市场与监管的双重考验中行稳致远。金融创新的边界,永远止步于风险底线与商业伦理。

 

记者 罗雪峰 财经研究员 子琪

 


责任编辑:高冉

兴业银行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