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如何巩固净息差筑底企稳局面
2025-09-15 09:12:25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根据近期出炉的A股上市银行2025年半年报,不同于去年的全线收窄,今年上半年,受到密切关注的净息差变化情况在42家机构之间开始出现分化。


  在多数银行仍受净息差下行困扰情况下,上半年西安银行净息差较上年同期逆势上行49个基点至1.7%——这背后是该行主动开展利率和业务机构调整后的存款付息率大降以及对公贷款收益率上行。民生银行净息差相较于年初微增0.01个百分点,指标企稳主要因为负债成本改善。也有部分机构净息差下滑幅度明显趋缓。服务辖区基本一致的重庆银行和重庆农商银行净息差较年初分别提高0.04和下滑0.03个百分点。对付息成本的有效管控是这两家银行净息差筑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重庆银行,通过放大资产负债协同效应和发挥结算资金边际成本拉低效应,该行实现公营存款余额较快增长和付息率下降27个基点,带动计息负债平均成本同比下降36个基点。此外,齐鲁银行、青岛银行、无锡银行等机构的净息差降幅也趋缓,且对比其不良率仍保持在合理水平。但也有一些机构的净息差降幅仍较大,或出现净息差与不良率倒挂的情况。《金融时报》记者根据2025年半年报披露统计,有10家上市银行不良率高于本行净息差。


  尽管净息差和不良率不能被直接比较,但一边是能在较大程度上决定收益水平的净息差下滑,另一边是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微升,特别是零售业务不良率攀升,进一步给银行机构带来经营压力。而部分银行机构净息差降幅变缓甚至反弹,显示出银行业净息差正处于筑底阶段。如何让银行机构实现实质上的净息差筑底企稳,并与资产质量等指标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全行业的思考和积极探索。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本轮全行业较普遍的净息差下滑开始于2020年前后。有着资金成本和系统优势的国有大行服务下沉,给中小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尚未来得及调整业务结构和进一步下沉服务以应对竞争前,中小银行先是以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直面竞争。加之受当时考核要求影响,银行机构前几年较多通过“以量补价”方式回应息差下滑等一系列情况变化。近年来,有效信贷需求尚待复苏以及潜在风险增加,单纯“以量补价”方式对银行稳健经营的促进作用减弱,存量市场的竞争导致净息差水平进一步下行。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采取了多项措施疏通利率传导机制,稳定银行净息差,包括引导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利率、规范存款市场利率定价行为、督促银行不发放税后利率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贷款等。今年5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同步下行10个基点,央行引导银行机构主动调降存款挂牌利率,给予其净息差以调整空间。在此基础上,不少银行机构基于外部环境变化,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定价能力,因此,净息差筑底的现象开始出现。


  尽管目前银行机构普遍寻求净息差的筑底企稳,但也要看到,在金融科技加持和新的行业竞争态势下,净息差很难完全回到之前的水平。特别是中小银行,与大中型银行规模差距较大,难以通过追求规模增长实现真正的规模效益,更重要的是非息收入占比低,还是需要合理净息差支持自身盈利。


  回溯行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银行业过去的规模较快增长和较高盈利,有赖于当时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方式。在此过程中,除了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带来的行业发展机遇外,也有部分中小银行机构阶段性出现定位“漂移”,在追求资产规模提升的同时形成了“高风险—高利差”的盈利路径。随着监管体系逐步完善、新的经济发展特征和金融行业竞争态势显现,上述经营和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处于其中的每家银行都需要找准自身新的生态位。


  近年来,全行业息差下行甚至有机构净息差低于不良率,其中银行业的“规模情结”是难以回避的原因,特别是对于存在规模效应短板的中小银行,更容易受其影响。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202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情况,农村金融机构占比为25.86%,呈现继续下降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型商业银行占比过半。记者采访时发现,即使是在普惠小微领域,国有大行和中小银行服务的客群类型、贷款额度、服务方式也是有明显差别的。在国有大行下沉服务的情况下,出现市场占比变化是正常现象。因此,各类银行生态位的重塑不仅需要各家机构主动探索寻找,也需要行业和全社会承认不同机构在定位、优势上的差别,从评价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摒弃规模执念,为银行业差异化竞争提供健康环境。在此基础上,各家机构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态位培养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对于多数中小银行而言,以非金融服务构建差异化金融服务“护城河”是一套可行的路径。通过跳出金融产品视角,更深入地了解客户需要的服务、经营和运行特点以及面临的困难,不仅有助于银行发掘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建立定价能力,更能够支撑银行从服务前端建立全方位的业务和客户质量管理体系,进而在合理净息差下实现稳健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周子章

中小银行

净息差

银行

金融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