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服务证书不该成为一种商品
2021-04-20 09:32:50
文章来源
工人日报

  一张加盖公章、写有志愿者姓名、志愿者服务时长的公益证书,在网上竟被明码标价出售。《中国青年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互联网交易平台中有不少商家涉嫌伪造、贩卖公益证书。证书还被分为官方版、精装版、普通版等多种类型,有的商品链接中还有“高级防伪,唯一证书编号”等字样。

  公益服务证书,是记载公益行为的一种证明。这种证书凝结着一种团结互助的意识,一种为公共利益无偿付出劳动或个人财产的社会责任感,其本不该随意流通、交易,更不该沦为谋取不正当钱财、利益的道具。否则,就是对公益行为、公益精神的一种亵渎。

  现实中,公益服务证书为何会成为一种商品?从上述报道来看,不少大学生、留学生购买这种证书,主要是为了加学分、申请奖学金、考研升学、出国留学等。也就是说,一些学生购买假的公益服务证书是为其个人履历添彩,为争取利益或荣誉加分。

  大力践行公益,并因此获得了一定加分和荣誉,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没有做公益的心,却通过购买证书、假装自己做过公益并因此获取利益。应该认识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才是获得公益服务证书的正确路径。假证书或许可以成为一时的“捷径”,但这样的事一旦被曝光,就会成为一个人的诚信污点,进而影响其今后的发展。

  对于伪造公益服务证书者来说,其行为已涉嫌伪造相关单位印章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可判处犯罪嫌疑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在媒体曝光之后,相关部门对此类行为应提高警惕、加大查处力度,让相关人员付出应有的代价。

  同时,一些电商平台有职责拦截相关的售卖信息,应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主动进行防控;一些公益活动组织也要查明证书管理环节存在的漏洞,严格证书制作、颁发渠道;一些负责审核这类证书的机构,也要对证书的真伪有所警惕,防止假证书换来真利益,进而对其他竞争者造成不公。


责任编辑:曹晖

公益

服务证书

商品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