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兼职赚钱,每单几百到上千元”“先学后付,报名费50元锁定名额”……这些诱人的兼职广告背后,往往隐藏着精心设计的“培训贷”消费陷阱。山东省消费者协会近期接到多起投诉,反映一些不良机构以“边学边赚钱”“先学后付”为噱头,通过虚假承诺诱导消费者贷款购买培训课程。在PS、剪辑到配音、绘图等多个领域的兼职都存在相似套路,名为招聘,实为高价推销课程。
骗局揭秘:“三步走”套路深
消费者张先生通过QQ群接触到某公司发布的绘画接单信息,工作人员宣称简单绘图一单80—120元,复杂图稿费更高。培训学习的费用可以先学后付,课程总价5980元,可分期每月498元。张先生通过分期贷款方式购买了“绘画角色设计课”。
购课后张先生发现,课程内容过度营销,实际接单机会与宣传严重不符。当他要求退费时,却被对方以别的学员接单赚好几百元的图片劝回,最终退费时还被索要高额违约金、账号管理费等附加费用。
从薪资引诱到违约陷阱,不良机构步步设套,编织起了“培训贷”消费骗局。山东省消协指出,骗局大体分为三步:
首先,发布虚假广告吸引关注。通过短视频、招聘网站、社交平台等渠道,发布高薪兼职、免费培训、包接单保收入等虚假广告,吸引大学生、待业者等目标人群,诱导添加“指导老师”联系方式如微信或QQ等,进行私下沟通。
其次,诱导签约分期付款。“指导老师”通过发送高收益回款图、详细接单情况等进一步投放薪资诱饵,以“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等话术激发“愧疚感”与“责任感”,利用特定人群的经济焦虑、道德压力和社会认同需求进行情感绑架和心理操控,同时以“不满意可随时解除合同、不会有任何风险”等话术取得消费者信任,使其放下戒备。当消费者表示无力支付高额培训费时,“指导老师”会送上“学费分期”优惠政策,强调“分期付款”可减轻一次性付全款的压力,弱化贷款属性及风险,诱导消费者使用“培训贷”进行付款。
最后,捆绑合同提高解约门槛。当学员发现课程质量低劣、承诺的兼职机会无法兑现等问题要与公司协商解除合同时,他们会搬出合同中的“霸王条款”,索要高额违约金、服务费。个别不良机构还会通过电话骚扰、恐吓、征信威胁等方式催收,迫使消费者支付高额解约费用或继续还款。
识破话术:这些承诺不可信
在这些精心设计的套路中,有哪些最常用的“洗脑话术”呢?山东省消协归纳了三类话术。
一是薪资引诱类,称“1个月至少赚2000元”“兼职单24小时不限量更新,想接单时就能做”“边学边赚钱轻松还款无压力”。真相为:订单靠抢、靠催,常以“经验不足、学习不够”为由拒绝派单,且有的接单渠道为第三方平台或接单群,还需再额外收费
(如充值开通平台账号);接单任务耗时长、单价低,许多单子的单价在5—10元;收入与宣传差距大,根本无法覆盖每期还款。
二是服务承诺类,称“老师一对一指导,在线答疑”“可获得相关技能培训证书”“零基础学习15节课就可以接单赚钱”。真相为:老师不负责任,消极敷衍,不回消息甚至拉黑;课程质量差,培训内容为网上随处可获取的免费资料,对提升技能的帮助不大;不具备教育培训资质,只能进行教育咨询服务,超范围经营,培训证书的含金量有待考证。
三是合同陷阱类,称“不想学了可随时解约”“绝对安全,不会产生任何风险”“简单的学习合同,保障学习和兼职”。真相为:对学员提出的解约要求不予理睬,敷衍搪塞,以各种理由劝说继续学习;设置“霸王条款”,以合同已生效、课程已学习等为由,拒绝全额退款,索要高额手续费、服务费、课程费等;模糊贷款性质,以“学费分期”为名诱导签订贷款协议。
防范指南:理性判断拒绝诱惑
山东省消协提醒,理性判断,警惕高薪诱惑。广大消费者要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不轻信“零基础速成”“边学边赚钱,轻松月入过万”等诱惑。可通过正规的招聘网站等渠道了解相关兼职岗位的实际薪资水平和技能要求,理性判断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对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资承诺保持警惕。
核实资质和口碑,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机构。可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看机构是否依法注册登记,有无经营异常或行政处罚记录,经营范围是否包含教育培训等相关业务。对于从事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的机构,要查看其是否取得人社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同时,了解机构的口碑和历史,查看其他学员的评价和投诉情况,选择口碑良好、有正规资质的培训机构。
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谨慎办理分期。消费者在购买培训服务前,务必逐条研读合同中与自身权益相关的核心条款,包括课程设置、费用构成、解约条件、违约责任等重要内容。同时,警惕“学费分期”的相关说辞,如确需资金,优先考虑向家人寻求支持或自行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办理,远离与培训捆绑、放贷主体资质不明的各类贷款产品。
留存相关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与培训机构接触的全过程中,要注意留存各类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宣传广告页面、与工作人员的聊天记录、签订的合同原件、付款凭证、课程质量不佳及对方未兑现承诺的相关证明等,这些证据将在维权时起到关键作用。当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第一时间与培训机构沟通协商。若协商无果,可拨打12345热线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投诉,也可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高薪兼职
“培训贷”陷阱
消费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