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基金高管、投研人事大洗牌 偏股基金“雪上加霜”
2020-05-19 08:07:57
文章来源
中国经营报

  近期,中融基金投研岗位以及高管层频繁出现离任情况。

  

  5月8日,中融基金旗下三只产品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基金经理朱柏蓉和解静离任,两个月之前,中融新经济混合基金经理姜涛也已离任。

  

  上述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三只产品为混合型基金,今年以来业绩均不佳,排名较为靠后。部分产品拉长时间看,收益仍不尽如人意。

  

  除投研岗位以外,高管层人事变动也颇为频繁。2020年以来中融基金两位副总裁易海波和王启道相继离任。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自2019年下半年公司新任总经理黄震履职后,公司高管层和投研岗位经历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从人员调整的时间线来看,上述人事变更是否是新帅上任后对公司进行新一轮的人事梳理?

  

  业绩不佳,混基规模迷你

  

  5月8日,中融鑫价值混合A/C、中融融安混合和中融融安二号混合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朱柏蓉和解静离任。此前,3月11日,中融新经济混合基金经理姜涛也已离任。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产品均为混合型基金。而混合型基金恰恰是中融基金的“短板”。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公司管理总规模为1064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只有18.32亿元,占比微乎其微。

  

  从产品收益表现来看,似乎能找到中融基金混合型基金规模低迷的原因。

  

  以上述4只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产品为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0日,中融鑫价值混合A、中融鑫价值混合C、中融融安混合、中融融安二号混合收益分别为0.24%、-4.16%、-2.88%、1.56%;同类排名为1648/1897、1838/1897、1795/1897、1515/1897。从今年以来收益排名看,上述混合型基金排名均位于同类基金尾部。

  

  拉长时间来看,上述产品在近一年、近两年两个时间维度的收益表现也处于同类排名的中下游水平。此外,中融融安混合近三年收益为-6.49%,至今仍亏损,同类排名为1321/1349。

  

  中融基金混合型基金中,业绩欠佳的还有中融沪港深大消费A/C。截至5月10日,该基金近一年收益排名位于中下游水平;近两年收益-11.04%、-11.44%,同类排名同样较为靠后。

  

  天相投顾高级基金研究员杨佳星分析,受制于蓝筹股在2019年的相对弱势所拖累,中融鑫价值混合A/C与中融融安二号混合业绩表现不佳。中融融安混合主要配置于制造业,而制造业并非过去两年的热点板块。此外,由于港股在2019年整体表现较弱,中融沪港深大消费的业绩也难有较好表现。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融融安混合基金股票仓位大幅变动,重仓股留存度低,且重仓行业季度间调整大。基金经理似乎更重视择时策略,然而近两年来整体表现不佳。此外,港股近两年来表现不佳,不及A股市场,中融沪港深大消费亦因此受累。

  

  “上述基金近期业绩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是行业集中度较高且与近期市场风格并不吻合以及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并不能时时成功。”上述分析人士认为,中融鑫价值混合A/C和中融融安混合试图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增加收益,然而择时的难度极高,并不能总是达到预期效果。中融鑫价值混合A/C和中融融安二号混合长期重仓固定行业,不跟随市场风格变化,当市场风格与其相左时,业绩表现落后。

  

  杨佳星还指出,上述基金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过往的规模都相对较小,大多维持在1亿以下的水平,这就给基金经理在操作过程中增加较高的难度。一方面调仓换股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基金经理进行分散配置。

  

  根据Wind数据,截至5月10日,中融基金混合型基金共有17只,管理规模为18.32亿元。由此可见该公司混合型基金迷你化的程度。

  

  中融基金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妥善处理迷你基金,既是公司和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路径,也是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未来公司将继续练好内功,补足短板,不回避问题,不畏惧挑战,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中心分析师姚慧直言,“迷你基金出现的两大原因是为机构定制基金遭遇机构赎回,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他认为,权益类基金规模迷你的原因主要是业绩。

  

  除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小外,中融基金权益类基金整体规模也较小。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权益类基金规模为39亿元。相比之下,固收产品为公司千亿规模做出了主要贡献,其中,债券型基金规模为506.88亿元、货币型基金规模为518.34亿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权益类基金规模小或许也与基金公司发展重心有关。

  

  杨佳星认为,从规模及业绩来看,中融基金近年在债券型基金方面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尤其在过去的三年中,规模增长的速度很快,同时也不乏业绩优异的债券型基金涌现。从这个角度看,公司确实在债券型基金方面颇有建树,也是其战略发展的重心。从公司季报来看,债券也在公司资产配置占比中占据绝对的优势,足见公司的特点是更倚重于债券类投资。

  

  同时,中融基金也在积极布局权益类基金。“比如对指数基金的发力,包括去年底发行的中证500ETF联接基金,可以看出是中融基金在丰富产品线上做出的努力。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融基金在产品线上将更加丰富,也会逐渐增加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丰富度。”杨佳星表示。

  

  权益投研人员大幅调整

  

  除投研岗位离任频繁外,中融基金今年以来高管层变动也较为频繁。

  

  4月10日,中融基金公告称,公司副总裁易海波离任。记者梳理中融基金近期公告发现,在易海波离职之前,3月28日还卸任多只权益类产品的基金经理——中融智选红利股票、中融量化智选混合、中融量化小盘股票。2月5日,副总裁王启道也离任。

  

  在上述副总裁离任的前后,中融基金也新任了两位高管,2月13日,新任黄言为常务副总裁。2019年12月19日,马荣荣任公司副总经理。

  

  事实上,2019年下半年公司新任总经理黄震任职后不久,公司高管层和投研岗位就经历了频繁的人事调整。

  

  2019年8月7日,中融基金副总黄震履新公司总经理,公司总经理时隔数月终于正式落定。观察其履历发现,黄震曾掌管中融基金权益投资部,任总监。上述离任的多位基金经理和副总裁易海波都曾参与管理中融基金权益类基金。

  

  基于上述高管层的变动时间节点,总经理黄震是否在其上任后主导了公司的权益部门和人事进行全方位整顿和调整?

  

  中融基金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有正面回应,只是表示,中融基金打造投研团队,提升权益投资能力的措施是一以贯之的,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未来也会继续坚持。

  

  “基金公司变更高管及基金经理比较常见。相较于国外,国内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较短,在观测基金公司人员变动时,我们也经常发现高管和基金经理在行业内外流动的情况。”杨佳星表示,中融基金新任总经理上任后,对团队的梳理和调整也属于比较正常的人事变动,这样的梳理对于公司而言是很好的,由于黄震曾掌管权益投资部,所以上任后会首先对投研条线进行梳理。

  

  “高管变动频繁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件坏事,从一个方面说明公司对于业务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在公司高管团队梳理完毕后,有助于公司在新任总经理及高管团队的带领下提高整体的效能。”杨佳星表示,基金行业人员流动普遍较高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基金公司相比其他金融机构,尚处于蓬勃发展期,成长速度较快,也就出现了比较多的机会和人员流动的情况,而这更多的也是一种良性的变动,多数情况下对公司长期发展而言是有利的。

  

  姚慧表示,随着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基金行业高管队伍不断壮大并呈现高频变动态势。中小基金公司和新公司,在行业格局日益头部化的背景下,面临异常激烈的竞争,包括一定的人才困境,高管层因未能完成董事会指定目标而下课也时有发生。

  

  她进一步分析,高管变动对基金公司的影响也必须分情况来看,一般而言,高管是一家公司团队稳定的核心,高管频频变动必然会对公司正常运作产生不小震动,影响公司人事、财务等关键政策,公司核心人才可能会出现更换,导致公司人心浮动,甚至可能影响基金经理能否安心做投研,并最终反映在基金业绩上,成为投资者的隐忧。如果基金公司在高管变动之后带来新的管理思路和特色,对公司的产品布局、销售风格和投研体系形成好的影响也未可知。因此,仍需拭目以待。

  

  对于投研团队的建设,中融基金表示,实行“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机制,非常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甘传琦、金拓等几位权益基金经理经过几年的历练,整体业绩进步明显,进一步说明了公司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谢鑫蕊

中融基金

偏股基金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京ICP备05049267号

  • 京ICP备050492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