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基金经理掀自购潮 盈利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2022-01-25 10:13:47
文章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特约评论员 曹中铭

  步入2022年,沪深股市震荡加剧,市场表现低迷。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新基金发行遇冷。在此背景下,多家基金公司拿出巨资自购旗下基金,甚至于有基金经理也加入自购行列,个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个人以为,明星基金经理掀起自购潮固然有吸引投资者方面的考量,但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盈利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月18日,共有6家基金公司自购旗下基金产品,涉及金额高达2.85亿元。比如南方基金就动用了2亿元资金自购南方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联接基金。此外,陆彬、杜猛、李晓星等明星基金经理也纷纷开启自购。比如,拟由陆彬管理的汇丰晋信研究精选基金,陆彬及公司研究团队就出资600万元认购。

  对于公募基金行业而言,2021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一是公募基金规模突破25万亿元大关,与2020年相比,增幅超过25%。二是成立新基金数量创出历史新高。2021年成立新基金1847只,比2020年增加466只,为历史最高。更多新基金的成立,意味着会有更多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三是新基金募资规模超百亿元的情况居高不下。2021年百亿规模的新基金多达22只,虽然不及前两年,但数量上并不少。而且,提前结束募集并启动比例配售的新基金多达141只,也凸显出2021年度新基金发行的火爆。四是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大幅上升。相对于2018年的18%,2021年这一比例已大幅提升至38.03%。这对于二级市场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

  客观上讲,明星基金经理加入自购大军,个中不无吸引投资者、扩大基金规模与“跑马圈地”的意味。事实上,尽管2021年公募基金发行火爆,但出于自身利益方面的诉求,相关基金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像下调管理费费率即是其中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有51家基金公司的98只产品下调管理费费率,其中,超过半数产品下调幅度超过50%,甚至不乏基金产品将某一时段的管理费费率下调至0的案例出现。

  公募基金自1998年诞生以来,其所取得的发展成果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催生出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基金管理费提取问题就一直遭到市场诟病。尽管也有基金下调管理费率,但毕竟只是少数,且只限定于某一时段。整体而言,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提取模式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再如基金同质化问题,同样频频引发市场的质疑。这既表现在基金产品的设计上,也表现在基金公司的跟风上。一只新产品出来后,往往会有众多类似的产品大量出现。这既影响了基金行业的创新,也影响行业的发展。

  事实上,无论是明星基金经理自购也好,还是下调管理费费率也好,其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都是较为有限的。对于公募基金而言,要想提升行业的吸引力,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同时,首先需要做好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工作。基金产品能否为持有人带来丰厚的回报,运作得好不好,“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丧失了这一点,一切都免谈。

  其次,产品创新不可或缺。基金行业一大短板即是同质化有余而创新严重不足。大量同质化产品的存在,常常导致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有无所适从之感。推出更多创新型产品,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吸引投资者的需要。

  当然,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盈利能力比什么都重要。盈利能力差,休谈什么回报持有人了,就连是否能够存续也会是大问题。明星基金经理之所以受青睐,说到底还是其投资业绩不俗的缘故。而投资业绩的背后,与基金经理的研究能力、投资决策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密切相关。


责任编辑:刘利香

基金经理

自购潮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