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ETF规模突破5100亿元 短期回调带来配置机会
2025-07-28 09:50:17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截至7月25日,我国债券ETF总规模突破5100亿元。尽管这一规模占全部ETF规模的比例仅有11%左右,但近两年,债券ETF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5月,债券ETF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到2025年7月,债券型ETF规模突破5000亿元。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和科创债ETF作为今年新上市的品种,贡献了超2000亿元的增量资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期市场风险偏好的回升压制了债券表现,但货币政策仍有内生放松需求,未来短端利率或仍有下行空间,此次债券回调给三四季度带来较好的配置和交易机会。


  债券ETF迎爆发式增长


  截至7月25日,我国ETF总规模已达到4.64万亿元。分类型来看,股票型ETF数量为993只,规模合计3.17万亿元;债券型ETF数量为39只,总规模为5105.05亿元。从结构来看,股票型ETF规模占比近70%。


  尽管我国债券ETF占比仅有11%左右,但2024年以来,债券ETF迎来爆发式增长。2013年,首只债券型ETF——国债ETF成立,发行规模54亿元。2024年5月,债券ETF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2025年7月,债券型ETF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


  兴业证券固收团队表示,债券型ETF兼具被动指数基金和ETF双重优势,从而实现了规模快速增长。一方面,作为被动指数基金,债券ETF具备持仓透明度高、投资分散风险低、投资费率低等优势;另一方面,还有着ETF的独特之处,ETF属性赋予其更强的交易流动性与套利机制,结合一级申赎与二级市场交易的双层体系,实现“T+0”交易,便捷高效,且当前大多数债券ETF免收申购赎回费与销售服务费,部分还可用于质押融资,增强了实用性。


  债券ETF目前是机构投资者的重要配置工具。一位基金业内人士介绍,从债券ETF持有人结构来看,约85%的债券ETF由机构投资者持有,广义基金占比最高,其次为券商、质押式回购账户、保险和银行。机构通常选择信用债ETF作为底仓配置,利率债ETF进行择时交易以增厚收益。


  信用债和科创债ETF成重要增量


  从单只产品规模来看,截至7月25日,海富通短融ETF和富国政金债券ETF规模均超过500亿元,博时可转债ETF规模也超过400亿元。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债券ETF共有21只。


  从增长结构来看,今年以来债券ETF资金净流入超2700亿元。从单只产品的净流入来看,海富通短融ETF今年获资金净流入最多,资金净流入234.43亿元,公司债ETF易方达、信用债ETF基金、上证公司债ETF、30年国债ETF今年以来资金净流入额均超150亿元。


  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和科创债ETF作为今年新上市的品种,贡献了超2000亿元的增量资金。从基金的规模来看,8只信用债ETF规模均超过100亿元,10只科创债ETF中,也有5只规模超过100亿元。


  科创债ETF嘉实的基金经理王喆表示,科创债ETF的底层资产多为高信用资质的个券,整体信用风险可控。随着科创债市场的不断扩容,成分券流动性进一步提升,适合作为稳健型组合的底仓配置。尤其是在传统固收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资金陷入“配置难”,科创债ETF在政策支持下兼具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交易便利性等优势,受到各类资金的关注,市场需求空间大。


  债市回调带来较好配置机会


  对于科创债ETF的投资,王喆表示,科创债未来投资机会广阔,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迈向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叠加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对出口的阶段性影响,未来利率水平或将总体保持低位运行,债券市场有望延续强势格局;信用债整体呈现“利差优势+票息保护”的双重特征,科创债作为国家战略支持品种,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


  “整体来看,虽然阶段性可能会出现一些扰动因素,但债市的中期逻辑目前还是比较顺畅的。”对于接下来的债券市场,德邦基金固收投资总监邹舟表示,在货币政策宽松预期不转向的情况下,债市整体有望保持看多的趋势,只是低利率环境下空间相对有限,需要结合市场交易逻辑灵活调整仓位。


  博时基金表示,近期在“反内卷”的政策逻辑推动下,股市和商品都走出较强行情,风险偏好的回升压制了债券市场表现。虽然债券市场阶段性面临情绪和资金分流的影响,但债市乐观行情的内在逻辑仍在。此外,供给端的“反内卷”主要影响上游行业,中下游行业仍偏弱,货币政策仍有内生放松需求,未来短端利率或仍有下行空间,此次债市回调给三四季度带来较好的配置和交易机会。


责任编辑:周子章

债券ETF

ETF

基金

投资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