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众惠保”被质疑虚假宣传 “惠民保”须防误导营销
2022-08-19 09:50:22
文章来源
人民网

  近两年来,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俗称“惠民保”)参保人数和保费规模大幅增长。截至2021年末,有27个省份推出了200余款“惠民保”产品,总参保人次达1.4亿,保费总规模突破140亿元。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类似的“普惠性”产品引发公众混淆。近期,“深圳众惠保”上线,其有关“政策指导”“专属城市惠民保险”“商业普惠城市型保险”等宣传用语引发舆论质疑。

  01

  “深圳众惠保”究竟是不是“惠民保”

  “深圳众惠保”是一款主要以意外险为主的商业保险产品,舆论认为“深圳众惠保”产品定位模糊,质疑部分宣传用语存误导之嫌。澎湃新闻网指出,面对消费者的疑问,“深圳众惠保”合作机构人士表示,“深圳众惠保”可以看作是意外险版的“惠民保”,而“深圳众惠保”官方客服,在被消费者问及该产品是否为“惠民保”时,客服予以肯定回复。该媒体援引专家观点称,“深圳众惠保”并不是“惠民保”产品,也不是类“惠民保”,虽有打擦边球之嫌,但由于承保机构是“众惠相互”,所以产品叫做“众惠保”也无可厚非。不过,一些产品信息宣传方面的措词不太准确。

  02

  “惠民保”及其所属的短期健康险经营风险引发舆论担忧

  在探讨“深圳众惠保”是否为“惠民保”的同时,舆论对于“惠民保”误导营销、风控不足,以及短期健康险行业存在产品设计异化现象也有一定的担忧。

  “惠民保”走红背后暗藏风险,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考验。《人民日报》援引专家观点称,“惠民保”存在诸如部分承保公司业务经验缺乏、风控能力不足、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误导营销,以及可持续服务能力不强等潜在问题,消费者需要注意防范部分保险公司在营销过程中,存在有意隐瞒、误导营销等情况。《金融时报》《上海证券报》等媒体指出,“惠民保”未来的最大挑战是项目可持续的问题,如果非健康人群的参保人持续积累,赔付率持续走高,从长期来看项目将不可持续。

  短期健康险发展困境待解,违规“创新”非险企转型捷径。《证券日报》指出,自2020年以来,各地“惠民保”项目快速发展,拉动短期健康险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但经营短期健康险的财险公司仍面临综合成本较高、整体效益不佳、赔付率走高等问题。《河北日报》、第一财经网、经济观察网等媒体指出,部分财险公司为迅速做大业务规模,采用“药转保”业务模式包装成短期健康险产品,保险公司承保的是确定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不符合基本保险原理,这种“伪保险”被监管叫停。

  03

  舆情点评:普惠型保险需广泛推介,更需纵深引导

  “深圳众惠险”事件的主要成因在于对“深圳众惠险”有关“政策指导”“专属城市惠民保险”“商业普惠城市型保险”等宣传表述,与“惠民保”有关“政府指导”“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等介绍容易产生混淆和误解,且“深圳众惠保”客服及相关方的回应不一致进一步加重了舆论对“深圳众惠保”故意“误导宣传”的质疑。

  此外,“惠民保”作为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若在舆论场上存在过多关联商业保险销售误导、虚假宣传等问题,可能让舆论产生惠民变“敛财”的质疑。建议保险机构在进行业务宣传时如实、细致、质朴地介绍,避免让消费者产生误解;监管机构需加强“惠民保”宣传规范和指导,并与其他普通商业保险宣传规范加以区分,避免金融机构相似产品名称给舆论以混淆感。


责任编辑:曹晖

众惠保

虚假宣传

惠民保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