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行合一”遏制保险非理性竞争
2025-10-27 09:51:39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非车险领域“报行合一”改革正式落地。这是继车险综合改革后的又一次制度升级,对于推动财产保险高质量发展、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里程碑意义。


  非车险业务,是指机动车辆保险以外的其他财产保险业务。近年来,非车险业务快速增长,成为财险公司转型的“第二曲线”。2025年上半年,非车险保费收入已占财险总保费的53%以上。然而,规模扩张背后,恶性竞争、变相返利、虚列费用等问题频发,一些机构以“高费用换规模”“低费率抢市场”,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此次改革释放的首要信号,是摒弃“唯规模论”。监管明确要求财险公司降低对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的考核权重,强化对合规经营、质量效益和消费者保护的考核。这一转向意味着行业逻辑的根本变化——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从比快比大转向比稳比优。


  “报行合一”的核心,是保险公司实际执行的条款和费率必须与备案内容保持一致。过去,非车险领域存在“报而不行、行而不报”现象,一些险企通过附加协议、特别约定突破备案标准,违规支付高额手续费、拆分保费、虚列费用,导致费用率畸高、成本失控。更有甚者,为争夺市场,把保险异化为补贴工具,背离商业原则。


  此次下发的《通知》对症下药:严格费率管理,明确附加费率与逐单手续费率上限;强化费用核算,禁止以宣传费、技术服务费等名目变相支付手续费;推行“见费出单”,防止账实不符。监管组合拳直击高费用、低费率、责任泛化等痼疾,旨在恢复定价秩序、遏制非理性竞争,让保险回归风险保障本源。


  制度之治,关键在执行。此次改革既有监管刚性,也强化行业协同。监管部门将建立“查处—通报—挂钩”机制,推动执法常态化、精准化;并明确行业协会、精算师协会、银保信等机构的责任分工,形成监管与自律并行、制度与技术并进的治理格局。


  改革带来的短期阵痛在所难免。对部分依赖高费用扩张的中小险企而言,盈利压力将增大。但从长远看,这是行业脱虚向实、由乱到治的必由之路。监管的目标不是压缩市场,而是通过规则重塑,建立公平竞争生态,让保险业从“费用陷阱”中走出,重塑健康盈利模式。


  保险业的核心功能不在于追求规模扩张,而在于有效发挥风险管理和社会保障作用。改革的落脚点,是让保险公司把更多资源用于风险识别、风险预防和风险减量。当行业理念从跑马圈地转向防灾减损,保险才能真正成为实体经济的“稳压器”、社会安全的“减震器”。


  “报行合一”不是行政管控,而是一场行业治理结构的深层重塑。它既是防范风险的治本之举,也是推动保险业回归本源、服务民生的根本要求。只有当每份保单真实可查、每笔费用合规透明、每项责任回归射幸原则,保险业才能赢得社会信任,行稳致远。


  从车险到非车险,从“费用治理”到“责任回归”,这场改革的核心,是让保险回到保障风险、创造信任的本源之上。规则成为底线,理性成为常态,我国财产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高冉

报行合一

保险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