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AI算法与传统农业结合,能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玉米示范田里,借助中国农业大学、阿克苏中农大联合研究院王喜庆教授团队研发的“种得好”智慧种植系统,玉米单产增加10%以上,水肥和管理成本也显著降低,成功实现增产降本。
“传统种植依赖经验,面对干旱、极端天气和土壤差异时,往往‘靠天吃饭’。”王喜庆介绍,“种得好”系统的研发源于对农业痛点的深刻洞察。该系统整合40多年气象数据、10余年作物生长数据,利用人工智能与生长模型构建选种和水肥管理的田间种植管理系统。
据悉,历经六至七年的技术迭代与实地验证,目前智慧种植系统已从科研原型走向商业化落地。该系统以AI算法与作物生长动态模型为核心,聚焦选种与水肥管理两大关键环节,在新疆、河北等地实现增产降本,并纳入中国联通“全国玉米单产提升计划”项目技术采购清单,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阿克苏地区有大片集中农田,是这套系统的理想应用场地。”王喜庆教授团队杨永青教授介绍,今年团队在拜城县等地布局5个玉米实验点,并于近期进行实地测产。测产结果显示,应用这套系统后玉米单产增加10%以上,亩均增产超100公斤。
与此同时,实验田水肥用量降低15%—20%,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65提升至0.72。借助智慧系统,种植户通过手机APP即可获取播种、灌溉、施肥等精准建议,避开倒春寒等极端天气窗口期,减少重播补种成本,人工管理效率提升30%。
“以前浇水全凭感觉,现在系统告诉我什么时候浇、浇多少,玉米长得更壮了。”拜城县种植户季学忠说。
不仅仅是南疆,王喜庆带领团队在相对湿润的北疆伊犁也进行了技术通用性验证。通过数据采集与模型优化,系统成功解决了玉米倒伏导致的减产问题,同样实现增产降本的目标。
杨永青认为,“种得好”系统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构建专属算法模型,提升系统对新疆多种生态的适应性。通过建立“数据中心+培训中心”,形成技术—人才—产业的良性循环。
AI算法
新疆玉米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