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院士:利用“城市大脑”优化公共资源
2020-12-01 15:06:48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在城市规模和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可能并不需要如此多的水电量和土地面积就可生存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城市大脑’来优化城市公共资源的使用,寻找支撑社会发展的资源平衡点。”近日,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表示。

  

他提到,传统城市交通政策的制定,常常以机动车保有量作为基础,如杭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为300万。而对于在途车辆,在做“城市大脑”之前,没有人进行过准确的计算。杭州城市大脑运行中发现,在平峰、不堵车时,杭州市道路上只有20万辆机动车行驶,在高峰期,数量仅仅增加了10万辆左右。后来,对其它城市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比例,即高峰期在途车辆为机动车保有量的10%左右。

  

  “要解决10万辆车的交通问题和解决300万辆车的交通问题,所需的资源配置和方案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出现,修了这么多的路,交通仍然拥堵现象。”他说。

  

  除交通系统外,电力系统的浪费现象也很常见,一项研究发现,很多高档酒店一般按照8千瓦/平方米来配置电力,而在使用中所需的电力不超过1.5千瓦/平方米。

  

  他表示,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由于没有前期准确的研究数据做支撑,城市资源浪费巨大。为了寻找支撑社会发展的资源平衡点,杭州率先开始建设“城市大脑”,利用基于互联网、数据和计算的机器智能解决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探索数据资源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他认为,“大家对于数据的理解不一样,在我看来很多被称为数据的其实都是信息。”他以美国一家私营公司为例介绍,这家公司本身的在轨卫星有300颗,相当于全世界在轨卫星的1/10,利用这些卫星,可以拍到地球表面的任何东西。这家公司曾拍摄了全球的储油罐,根据其在阳光下形成的阴影,倒推整个储油厂的储油量,并连续记录。

  

  “此前,大家对资源量的了解基于纸面上的计算,这家公司使大家对数据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数据。而依靠这样的数据进行原油预测,可能比传统意义上通过信息化系统得到的还要准确。”他说。

  

  “城市大脑”以中枢系统为核心,各个部门的系统和各个区县的平台通过中枢系统完成协同,不需要改变原有数据结构。

  

  王坚曾打比方说,城市大脑好比给城市装上了一个CPU,传统智慧城市像是给城市装上了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局部看起来可用,但本质是没有“智商”的,无法与其他部分联动,而城市大脑可以协同、交互。

  

  据了解,“城市大脑”的运转使杭州在全国大中城市“堵城”排行榜中,从前三降至三十名以外。

  

  他表示,目前城市大脑可还围绕停车先离场后付费、有车位无违停、就医先看病后付费、最多付一次、旅游10秒找空房、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多游一小时等场景,进一步优化,全面推动新场景设计研发。

  

  (本文根据王坚在年会现场的主旨报告整理)


(作者 刘如楠)

责任编辑:李涵雯

公共资源

王坚院士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京ICP备05049267号

  • 京ICP备050492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