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以岭:络学传薪火 大医济苍生
2021-04-16 10:02:29
文章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团队在吴以岭院士带领下,遵循学科规律,形成“理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五位一体创新机制。首次系统构建“络病证治”和脉络学说,以络病理论指导临床重大疾病防治,提高临床疗效,搭建科研平台,创立络病学新学科并促进新药研发带动产业化发展,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五项国家级奖励。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率领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团队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中医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目前,该团队主要成员共7人,从事专业分别涉及中医、药学、药理、临床等,均为高级职称。通过不懈探索进取,不断继承创新,团队遵循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创立了“理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五位一体创新机制,为我国中药的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了典范。

  理论——首次系统构建络病证治和脉络学说

  在研究生求学期间,吴以岭院士在研究中发现:许多中成药疗效很好,但并不属于“活血化瘀”范畴,“络脉”“络病”的研究渐渐引起他的兴趣。如果用通俗的话语表达:“络病”就是身体细小的网络分支发生了病变以及由此累及人体器脏的病理状态,包括了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神经肌肉类疾病以及肿瘤等重大难治性疾病。

  在中医络病理论研究方面,首次提出络病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以此切入研究络脉生理功能、病机特点、发病病机、辨证和治疗,确立了“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归纳传统通络用药经验,按功能重新分类通络药物,提出络病证候和脏腑络病辨证论治,从而系统建立“络病证治”体系。

  2005年,吴以岭院士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了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重点围绕威胁人民健康的心脑血管、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这类络病开展系统的理论、临床、基础、药物研究。首次构建对于上述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脉络学说”,提出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系统阐述脉络病变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为血管病变临床证治规律探讨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完善了中医经脉理论。

  临床——推动医院和专科建设

  吴以岭院士及其团队多年苦心钻研的络病理论自一开始就深深地扎根于临床实践的土壤之中。曾经吴以岭院士为一个冠心病病人开了4副方剂,每副中加入8克全蝎,一共32克。谁知由于病人粗心大意,竟然一次将全蝎都吃光了。当病人惊慌失措地来找他时,吴以岭院士惊喜地发现,病人不仅没事反而原来的心脏缺血症状有了明显改善。这充分验证了利用具有通络止痛功效的虫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于是,吴以岭院士大胆地提出“络气虚滞、脉络淤阻、绌急而痛”的冠心病中医病机新概念,并率先将“搜风解痉”药用于冠心病治疗。2000年,“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心律失常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可引起严重后果,吴以岭院士将叶天士“络虚通补”的思想用于心悸治疗,创新性地提出“整合调节——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和西药治疗心律失常“阻抑”与“对抗”思想截然不同,强调“调律”思维转变,针对“络虚不荣”的心律失常病机特点,形成“温清补通”的组方规律,确立了参松养心胶囊处方,该项研究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恶性肿瘤属于中医“癥积”“积聚”的范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肿瘤患者治疗所带来的高额医疗费用,更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吴以岭院士提出“络息成积”的肿瘤发病新概念和“改善证候——肿瘤治疗新策略”,提出将“散结通络”药用于肿瘤的治疗,研制出养正消积胶囊组方。临床研究显示,在配合手术,介入、化疗、放疗治疗恶性肿瘤方面该组方具有良好的疗效,同时具有增效、减毒、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等作用。

  科研——承担40余项国家重大项目

  2001年,吴以岭院士和他的团队与清华大学材料系合作,申报并承担了“超微粉技术在含虫类动物药中成药中的产业化示范研究”项目,共同实施对中成药——通心络胶囊超微粉的工艺提升。首次创立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连续、节能、粉碎粒度可控的虫类药超微粉碎共性技术平台。

  近年来,该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课题、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药研究基金、国家计委重大专项等40余项国家重大项目。一项项奖励和荣誉没有让这个团队停下前进的脚步。2005年,由该团队所在研究院牵头,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复旦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国内8所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展了国家973计划项目——“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

  显著的科研成果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搭建,以该团队成员为主,先后建立了五部委认定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科技部络病理论指导药物开发集成创新技术平台、科技部基于络病理论指导的小复方中药研发孵化基地等,形成以吴以岭院士为学术带头人,包括致力于络病理论研究、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在内的多个领域知识结构年龄合理的高素质研发团队。

  教学——创立络病学新学科

  络病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2004年,吴以岭教授主编、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络病理论的专著《络病学》出版,成为标志络病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之作。2005年,该书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一等奖。在国家中药管理局的提议和支持下,吴以岭又主持编写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现已在全国40多所大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和研究生班,以及国外新加坡中医学院开设课程。2009年,中医络病学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

  河北以岭医院作为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担本科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教学与实习,同时承担河北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教学促进了科研与临床,科研、临床又带动了教学。多年来的教学,不仅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升了科研实力,也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实用性人才。

  产业——促进新药研发带动产业化发展

  在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后,吴以岭院士和他率领的团队以“络病证治”为指导研发了系列国家专利创新药物,涵盖心脑血管疾病、感冒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发病率高、范围广的重大疾病,其中专利中药10个,处于临床研究阶段8个,临床前在研品种20个,形成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系列专利药物产品群。

  在“理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五位一体创新机制的带动下,吴以岭院士带领的团队不断致力于现代中药特色及国际质量标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无论是年处理中药材,还是中药制剂、西药制剂年产能等均保障了药物投产及市场的需求,同时顺利通过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GMP认证,以及美国FDA认证,与十余个国家建立良好的业务往来,为创新理论指导下的通络药物走向国际化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曹晖

吴以岭

络学

大医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