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见异思迁
陈庆云1929年1月25日生于湖南沅江,2023年3月2日逝世,享年94岁。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自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氟利昂问世以来,有机氟化学一直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应用已从最初的军工领域逐渐扩大到民用、工业领域,在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
有一位科学家被誉为我国有机氟化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氟系院士”,他就是著名有机化学家陈庆云。
陈庆云院士
“你很聪明,切不要见异思迁”
陈庆云小学毕业时,校长汤菱次给他的寄语写道:“你很聪明,切不要见异思迁,你将来会有出息。”这句话激励了他一辈子。
1952年,陈庆云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并于1956年进入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学习。
在导师的指导下,陈庆云开始研究六氟丙酮以及它的一些基本反应。在此研究过程中,由于六氟丙酮在高温裂解条件下会产生全氟异丁烯等有毒气体,导致陈庆云白血球数量严重下降,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面对这种情况,他的小导师N.P.Gambaryn博士拿出自己的稿费给陈庆云买维生素B12药注射,以提高白血球数量。
症状缓解后,陈庆云又接着干。他考虑到留学苏联的机会很宝贵,而且在国外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因此他非常珍惜时间,刻苦钻研,多学习多做实验。
通过多次的实验,1958年,陈庆云发现了一个制备重要化工原料六氟双酚A的方法,并获得苏联专利。这一合成路线具有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的优势。直到现在,世界各大化学公司仍然沿用这个方法进行生产。
1959年6月,由于在含氟丙酮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绩,陈庆云在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青年专家会议上被授予光荣证书。一年后,他顺利完成论文答辩获得副博士学位,启程回国。
敢于创新,研制新型铬雾抑制剂
回国后,陈庆云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工作,后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他参与研制了氟橡胶、氟油、高能黏合剂等一系列国防军工产品,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包括自行车、缝纫机在内的中国轻工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电镀需求量大幅提高。但由于制备工艺问题,并且缺乏铬雾抑制剂,电镀时会形成一种剧毒的强氧化剂铬雾,直接威胁工人身体健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海有机所任命陈庆云为组长,探索研究铬雾抑制剂的生产。陈庆云根据自身的研究基础,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于1977年成功合成并在实验厂试制成功了一类新的含醚键的全氟磺酸盐F-53,这是我国独创的一种电镀防铬雾剂,可以在各种苛刻条件下使用,有效保护了工作人员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F-53在抑制铬雾的有效时长和效果均超过国外产品,并且有利于提高电镀铬件硬度,改善铬层裂纹问题。
活到老,学到老
在科研工作中,陈庆云坚持做引领性的工作,从不跟风。对于培养研究生,他坚持“培养研究者,而不是操作工”的理念。在研究生一、二年级时,陈庆云对他们非常严格,三、四年级则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科研。
陈庆云的学生郭勇说:“他(陈庆云)放手让你做事,不会干涉你很多,但是如果碰到重大问题、大问题的时候,他又会给你一些相应的指引和指导,我觉得这一点对我们帮助是非常大的。”对于学生汇报的科研成果,陈庆云会非常认真地聆听,思考一些关键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展开工作。
从研究生时代开始,陈庆云6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从未中断过关于氟化学领域的研究。2000年开始,陈庆云将氟化学和卟啉化学结合,研究了各种氟烷基卟啉的合成、反应、性质和应用,探索含氟卟啉在光合成、催化剂、光电材料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即使到了90岁高龄,他依然保持对学术前沿的高度关注,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陈庆云始终践行“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初心,在科技创新之路上不断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充分展现出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特有的优良学风和爱国奋斗精神。
陈庆云院士
科学家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