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刘小浩 高思峰
装甲轰鸣、战机呼啸。9月3日上午,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受阅部队如群山列阵,以雷霆之势通过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爆发出阵阵掌声,欢呼声响彻云霄。
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阅官兵用科技手段保障训练,确保受阅过程高效、高质。
智能评估助力装备方队威武列阵
气势如虹,排山倒海。
万众瞩目中,由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组成的装备方队,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受阅的各型装备,不少是代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最新装备,还有一些是国之重器。
记者从火箭军装备方队了解到,该方队创新运用多种“科技+”技术手段,有效提高了参阅官兵训练水平。得益于前期投入使用的智能训练评估系统,火箭军装备方队的驾驶训练成绩长期名列前茅。
“作为装备中的‘巨无霸’,导弹发射车具有超长、超宽、超重、超限和视觉盲区多等特点。”从“步战车驾驶员”到“发射车驾驶员”,齐年超颇有感悟,“在实战训练中,为了让导弹发射车安全可靠、精准无误进入发射阵地,我们也会使用一些技术手段提升驾驶技能水平,确保能够熟练驾驭‘巨无霸’。”
阅兵训练就是实战训练。驾驶员总教练付厚宾介绍,在部队长距离机动过程中,为有效保障人员装备安全,保持“大国长剑”性能,驾驶员们必须考虑到不同天气、温度、湿度、路面等带来的影响,精准控制行军速度和车辆状态。
为了达到“人车合一”的训练效果,指挥组借鉴了以往实战训练中好的经验做法和技术手段,研发智能训练评估系统,利用多类传感设备,实时记录分析数据,直观形成指标曲线,“一体化”生成训练档案,大幅提升训练质效,助力“巨无霸”驾驶员们练出“一把转到位”“一脚踩到位”的车感。
“每台装备都有专属的‘健康档案’。”三级军士长杨永江介绍,每天训练结束、每次装备维护,他们都会对战车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在“健康档案”上。在维护保障中,他们有效发挥装备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将装备数据以及性能提前录入到系统中,小到一个垫圈、一个螺钉,都能时刻了解功能状况,确保让“大国重器”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据介绍,此次阅兵训练中用到的多种技术手段源于部队实战化训练的成功实践,将为战斗力生成持续发力。
模型数据保障空中梯队“米秒不差”
鹰击长空,壮志凌云。
9月3日上午,由先进的预警指挥机、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组成的空中梯队按照模块化、体系化编组呼啸而来,钢铁之翼在蓝天铺展开壮丽画卷,以完美姿态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短短几分钟内,上百架机型不同、性能各异的飞机,飞越天安门上空。其背后,是空中梯队运用科技手段高效保障的结果。
对驾驶战机的飞行员来说,完美受阅的一项评价标准就是“米秒不差”。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空中梯队综合机型性能、编队结构、气象条件、航路地形等,建立大模型、运用大数据,对编队飞行各环节逐一计算推演,精准设计航线,并通过空地视频监控、跟进判读“飞参”,确保梯队训练整齐划一、米秒不差。各梯队受阅官兵将协同配合推算到秒、飞行数据精确到米、操作动作细化到度,结合大数据,不断进行复盘总结,向着最高标准抵近。
“借助北斗系统,现在飞行员可以在天上实时掌握和其他飞机的距离。”飞行员蔡伟介绍。
面对“颠簸条件下编队保持”“低气象编队穿云”等问题,运输机梯队受阅官兵不断进行“头脑风暴”。针对准时到达,年轻飞行骨干精算转弯修正等数据,自主研发时刻推算软件;围绕准确航行,团队年轻飞行员充分发挥数学特长,认真分析图像测量误差和投影形变大小,充分考虑运输机偏流影响,优化质量评估算法,有力减少判读数据误差。
训练中,参阅人员宁银飞总结梳理了僚机红外大视场下中队长机在综合显示器上的投影与编队队形大小的关系动态图,通过动态投影辅助僚机飞行员稳定编队队形,确保实现“米秒不差”。
轰炸机梯队的年轻骨干还积极参与梯队航线规划设计,结合任务实际编程设计了专用程序,保证编队合练时,能够有效辅助机组通过航路节点时控制飞行准时。
科技赋能
阅兵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