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融云创的十字路口:人事动荡、业务承压与AI转型阵痛
2025-07-14 16:20:26
文章来源
发现网

  核心业务增长失速、利润大幅下滑、合规压力加剧、研发与营销投入失衡,百融云创迎来艰难转型的十字路口。


  百融云创(HK:06608)一则人事变动公告悄然掀起波澜。6月27日,公司宣布自2025年6月26日起,郑威、韩奎芳辞任执行董事,柏林森辞任非执行董事及多个委员会职务。这并非孤立事件——此前其全资子公司广州数融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刚经历风控总监更替。


  高层频繁变动的背后,是这家金融科技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多维挑战:核心业务增长失速、利润大幅下滑、合规压力加剧、研发与营销投入失衡,以及一场豪赌“ALL in AI”却尚未收获回报的艰难转型。


  针对人事变动、经营业绩以及合规等相关问题,发现网向百融云创发送调研求证函,截至发稿前,百融云创未就相关问题给予合理解释。


  人事变动 治理结构重组


  港股上市金融科技企业百融云创(HK:06608)6月27日发布董事变更及董事委员会组成变更公告。根据公告,自2025年6月26日起,郑威、韩奎芳已提呈辞任执行董事,柏林森已提呈辞任非执行董事、审核委员会成员及薪酬委员会成员。郑威将继续担任公司高级副总裁及首席财务官,韩奎芳继续担任公司资深营运总监。


  此前,广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近期发布关于广州数融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变更高级管理人员的批复。经核,同意广州数融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如下:免去戚红霞风控总监职务,由熊庄担任风控总监职务。广州数融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百融云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百融云创”)全资子公司。


  此次董事变更引发市场关注。郑威、韩奎芳虽卸任执行董事,但分别留任首席财务官与资深营运总监的关键职务。这种“退董留执”的安排透露出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意图——将董事会职能与具体经营职责进一步分离,提升决策效率。而柏林森的退出,则标志着非执行董事层面的精简。更值得关注的是子公司广州数融小贷的风控换帅。在金融强监管背景下,由熊庄接替戚红霞执掌风控,暗示着百融云创对合规能力升级的迫切需求。


  核心业务引擎同时遭遇熄火风险


  人事变动的背后,百融云创业绩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年报数据显示,百融云创2024年实现营收29.29亿元,同比增长9%,实现净利润2.66亿元,同比下滑21.82%,净利润率从13%降至9%,盈利能力大幅萎缩。


  深入剖析其2024年财报,却发现营收结构单一的隐忧逐渐浮现,其核心的BaaS与MaaS两大业务表现差强人意。具体来看,在MaaS业务方面,核心客户流失,增长动力不足。MaaS业务作为百融云创早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2024年实现收入9.32亿,同比仅增5%,远低于公司整体增速。与此同时,其核心客户数量从2023年的213家减少至211家,平均贡献收入也从349.5万元下滑至337.1万元。这说明百融云创在该业务板块对头部客户的吸引力有所减弱,市场竞争压力正逐步蚕食其原有优势,技术壁垒面临挑战。


  在BaaS业务方面,增长放缓,保险板块深陷困境。BaaS业务采用促成交易规模收费模式,在百融云创的营收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又以金融行业云与保险行业云两大板块为主。其中,金融行业云服务2024年实现收入14.11亿元,较2023年增长19%,增速较之前年份已明显放缓。但是,保险行业云服务更是陷入“量增利降”的困境。2024年成交保费同比激增63%至54.42亿元,收入同比却下降3%至5.86亿元。规模扩张未能转化为收入增长,凸显业务模式或佣金结构存在根本性问题。


  百融云创若想在金融AI赛道持续领航,必须正视BaaS与MaaS业务当下的困境,以创新为笔、以多元为墨,书写出突破增长瓶颈的新篇章,否则在风云变幻的市场浪潮中,其头部地位恐将岌岌可危。


  失衡的投入,研发与营销依赖的悖论


  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下,AI云服务成为行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众多企业纷纷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角逐这片充满机遇的市场。但是从百融云创的投入支出情况来看,研发与营销投入的失衡现象,正引发市场广泛质疑。数据显示,2024年,百融云创的研发开支从上一年的3.79亿暴涨34%至5.09亿,占营收比例高达17.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巨额研发投入尚未转化为收入动能,2024年,百融云创营收收入增速仅9%。

1752481309338.jpg

  (截图来源:百融云创2024年度报告


  与此同时,百融云创虽然自称“ALL in AI”,但销售及营销开支高达11.19亿元,占营收38%,暴露出严重的“营销依赖症”,技术竞争力尚未完全建立,仍需依赖传统推广维持市场。这种研发与营销的双高投入模式,在净利润率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其可持续性令人担忧。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效率已成为关键瓶颈。


  值得一提的是,业绩持续承压的背后,百融云创旗下贷款平台“榕树贷款”正陷入舆论漩涡。目前在社交平台上,榕树贷款仍然打着36%年化利率的贷款广告,近期在黑猫投诉上也有不少用户直指平台收取高于24%的利息。随着《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过渡期将于2025年10月1日结束,助贷机构面临更严格的利率上限、数据合规和风控能力要求。留给百融云创调整业务模式的时间不多了。如不能尽快解决高利率产品依赖、实现合规转型,其信贷科技业务将面临系统性风险。广州数融小贷的风控换帅,正是这场生死时速中的关键一步。


  另一个隐蔽却关键的数据是:2024年百融云创股权激励暴增:股份支付费用飙升176%至1.1亿元,表明公司正通过大幅增加股权激励来保留核心人才,但是这笔费用直接计入管理开支,成为侵蚀净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AI人才争夺白热化的背景下,此举反映出百融云创对技术骨干流失的焦虑。但将高昂激励成本转嫁至利润表,进一步加剧了盈利压力,形成“保人才”与“保利润”的两难困境。


  当前金融科技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百融云创的“ALL in AI”不应仅是口号,而需在业务实质、盈利模式和合规框架上完成同步进化。人事变动只是序幕,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将技术野心转化为可持续的财务健康体魄。当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留给试错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记者 罗雪峰 财经研究员 子琪)


责任编辑:周子章

百融云创

人事动荡

业务承压

AI转型阵痛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