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路到方法 银行业重塑科技金融服务新范式
2025-07-24 10:13:33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涌动。科技创新已成发展之“核”,正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在这场科创竞赛中,中国科技型企业正如冉冉新星渐次升起。尤其是今年以来,从“DeepSeek横空出世”到“杭州六小龙”引发全球关注,预示着在经历了漫长的研发、培育、积蓄动能后,中国的科技型企业正如夏蝉初醒,在蛰伏期后步入了全新发展时期。


  科技型企业高速成长,背后是源源不断的资源流入与系统性支持生态的构建。其中,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一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系统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尤其是科技金融要迎难而上、聚焦重点,加大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


  银行业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伴随着科技创新浪潮涌动,尤其是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出以来,为匹配科创发展需求,商业银行加快改革,从服务机制到人员组织,从思路方法到一线实践,从产品布局到生态构建,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系统性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与此同时,银行业积极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能力与综合实力,主动融入科技创新大局,实现了金融与科技的双向赋能。


  “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已形成‘顶层设计—政策落地—基层创新’的三级推进格局,在重点领域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布局的跨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


  在数次调研采访中,《金融时报》记者也感受到,从机制创新到方法迭代,从单点发力到生态共建,银行业正在重塑科技金融服务的新范式。


  解决“看得懂”问题:借力数字化构建新评价体系


  “能不能贷款,能给哪些企业提供贷款?贷多少,价格怎么确定?”实践中,商业银行服务科技企业遇到的第一道难关,就是企业评价问题。


  银行业服务企业以提供贷款为主。在传统模式下,债务融资需要企业具有可靠的还本付息预期。然而,科技型企业有所不同,尤其是处于成长初期的企业,发展具备高度不确定性,轻资产、缺乏经营数据、资信难以证明,且普遍投入周期长。


  当对企业的评价从确定性转向不确定性,如何实现“既为企业提供关键资金支持其健康成长,又能最大程度规避自身坏账风险,保障持续稳健经营”?这需要商业银行转变思路,精准筛选出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这十分考验商业银行的专业能力。


  采访调研中,记者发现,当下银行业的破局方式有两种,一方面,构建“软性评价体系”,以人破局,以团队和人才为依据,为企业提供早期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提升数字化硬实力,从技术出发构建科技企业专属评价体系,以数据、科技赋能,提升基层“敢贷”“会贷”能力。


  “在传统金融服务中,我们立足三张报表看企业,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但科技金融需要我们立足第四张报表——科技创新表,通过创新性来评价科技企业。”建设银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崔喜苏告诉记者。


  银行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与传统金融相比,科技金融需要具备未来性。因此,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就显得格外重要。


  依托数字化打法,建设银行突出科技属性,围绕知识产权这一核心创新要素,从专利含金量、创新成果含量等多个维度,打造了“技术流”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形成了“投资流”“星光STAR赋值信用评级”“小微评分卡”等评价工具箱。


  实践中,统一的工具也为一线员工拓展业务划定了范围,提供了决策依据,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客户经理只需输入企业名称,就能看到企业T1到T10不同等级的创新能力评级,这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了决策依据。”身处一线的建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体系可对近80万家科技企业进行创新能力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别化增信支持,从而突破传统银行评估体系的局限,有效解决“看不清、看不准”科技企业的难题。


  该做法具备行业代表性。当下,大中型商业银行均已建成较为成熟的数字化评价工具,中小银行也在积极借力提升判断能力。实践中,系统对科技型企业的判断依据与数据来源仍有待进一步扩充,但现在已经能提供基本的决策依据。


  在数字化助力下,科技型企业获贷率持续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6.25万家,获贷率为46.9%,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7.18万家,获贷率49.6%,比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


  匹配企业资金需求变化:创新机制和产品服务企业成长全周期


  新疆和田,一间手术室内,在几名医生的监护下,一台机器人正运转4只机械臂,为患者做手术。而手术室外操作机器人的“主刀”医生,竟然远在5200公里之外的上海市!


  让这台“超长距离”远程手术成功完成的关键角色,是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医疗”)研发的一款高科技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目前,该机器人已成功辅助完成5G远程手术操作200余例。


  智能机器人与现代通信技术结合,科技之力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同质的高水平医疗服务。帮助这一设想落地的微创医疗,就是一家经历了从“0到10”、又平稳经历“10到100”阶段并成功上市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典型代表。


  “研发投入大概占到我们整个收入的接近40%。尤其在公司起步时,非常‘烧钱’。”微创医疗财务条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初期研发资金贷款需求到现金流结算管理资金池,商业银行一路陪伴,为企业提供了关键支持。


  事实上,在成长过程中,科技型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资金来源与资金需求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以微创医疗为例,在创业早期,股权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支持来源;在研发期间,企业会向银行申请相对中长期的贷款支持项目研发需求;当产品注册上市有了一定收入后,企业进入高速成长期,银行为企业转而提供短期贷款用于正常经营;当企业拥有一定规模,进入上市阶段后,研发投入可通过公开市场融资获得,相应的,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降低,与银行的合作进入基于资金结算、工资代发等综合金融支持阶段。


  资金要扶持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并能够顺利退出实现价值增值,就要不断支持企业成长,精准匹配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为此,商业银行形成了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思路,通过创新服务机制、拓展自身产品服务,构建起金融支持序列,形成了覆盖企业生命全周期的金融服务方案。


  “很多科创企业客户都处在研发期,还没有盈利,但我们更看重企业的成长性,注重生态联动,加速成果转化,始终伴随成长型企业一同成长。”杭州银行副行长、科创金融事业总部总经理张精科告诉记者,银行科技金融迭代升级,致力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掌握科创企业成长性的内在逻辑,加强差异化政策支持与专业队伍培养,不断加大科创企业服务力度。


  浦发银行创新提出“热带雨林”式全生命周期科创企业服务模式。“通过‘热带雨林’式划分,针对不同级别的客户,我们有相应的服务体系和策略。例如,在企业‘幼苗’时期,一般采用简单服务方式,如提供贷款;当他们成长为‘高大乔木’时,可能专注于并购、海外需求等。”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科技金融部总经理钟泉告诉记者。


  在金融支持的不断创新中,科技型企业也感受到银行的变化。


  “医疗行业研发周期较长。以前做8年期项目,银行信贷资金很难匹配,以股权资金为主。现在银行创新推出了一些相对长周期产品,更适配研发需求,也能提供一定贷款支持。”微创医疗上述负责人说。


  从银行角度而言,不仅要支持企业生命周期,更要针对技术生命周期推动成果转化。“通过技术生命周期筛选,不仅可以引导金融资源更高效配置,也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科技产业金融部总经理董宣忠告诉记者,银行业必须勇于创新,从“适配全生命周期”到“缝合产融断点”,全力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推动创新从“实验室”落地:商投一体化思路助力科创成果“前移”


  当科技金融具备一定体量,大中型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基本能够在市场上得到满足。为推动更多科创萌芽,推动创新从实验室落地,如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就成为对金融机构的进阶要求。


  事实上,商业银行如何赋能科创“前移”最核心的挑战是如何“看懂”企业。“投资未来”对商业银行的专业能力提出巨大考验。面对大量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技术与孵化期企业,银行如何从中筛选出真正的“未来之星”?


  “商投一体化”的思路为行业拨开了迷雾。


  “商业银行要‘看懂’科技型企业,必须进行深层变革,建立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一体化思路。”建设银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魏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从股、贷、债、保、基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决科技企业常说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不好用的问题。”


  这种思路也是源于基层实践中自下而上产生的迫切需求。“我们一直重视商投一体化,因为这不仅有助于满足客户不同阶段、不同期限的融资需求,还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客户,对贷款风险控制有很大的帮助。”建设银行深圳福田支行行长陈亚峰告诉记者。


  在实操层面,推动投贷联动被视为解决行业困惑的关键钥匙。借助投资机构的专业判断能力,商业银行能够更加了解企业与其所在行业,事实上为企业提供了信息“增信”,得以实现贷款服务的介入“前移”。


  这种思路早成行业共识。当前,主要商业银行都已积极与深创投、中科创新、上海创投等知名创投基金合作,以“投贷联动”“先投后贷”“以投定贷”等形式参与早期科创企业融资。如深圳市“红土贷”、上海市“先投后股集群贷”等,已经支持相当数量的初创型科技企业,为其在早期提供债权资金支持。


  投资机构对此非常认可。“先投后股、先服务后股、先租后股的创新做法,是宝山区探索优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一个快速迭代的成果,也是全方位帮助项目从早期萌芽到茁壮成长的服务措施。”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法人朱景宏表示,金融积极参与,通过完善的赋能体系,能够提高项目扶持的成功率,助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深创投董事、财务总监俞浩表示:“商业银行与投资机构提供不同类型的资金,能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发挥更好的助推作用。相信我们可以共同配合,服务科技企业不断创新。”


  在魏巍看来,投贷联动实质上是一种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信息的价值机制。投资机构是科技型企业最好的敲门砖,也是企业与金融机构最好的黏合剂,能够发挥先知先觉的作用,对科技型企业进行初筛,发现风险。商业银行的介入则能够为投资机构提供一定程度的投后管理,监督企业发展情况,及时发现风险。


  “‘投’为‘贷’控险引流,‘贷’为‘投’提质增效。”魏巍表示,在服务科技企业方面,投行和商业银行配合是双赢之举,能够更早介入科技型企业,实现金融赋能科创的“前移”。


  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塑造分层次、全方位的科创生态


  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科技突破、要素配置(特别是金融支持)、产业升级是三个关键因素。如何不断推动金融创新适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需求?在调研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当前,推动产融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银行业的主要关注点。


  从何处着力?


  “产融结合的关键在于打通科技、产业、金融的壁垒,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实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形成促进科创萌芽、转化的土壤,关键在于从机制创新和生态构建两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改革。


  实践中,银行在科技金融生态的协同创新领域已开展了诸多积极探索。例如,通过深入整合产业链,与产学研机构、技术研发转让孵化以及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等建立深厚的合作关系,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通过资金供给、业务合作、咨询服务、股权投资等方式,深入参与科技企业的治理,成为科技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密切合作伙伴。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积极融入,加快推动科技金融生态圈体系建设,助力实现“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


  “行业思路是以银行信贷保障科创基础资金供给,以风险资本增加科创引导资金供给,以增值服务打造科创生态循环系统,促进全要素协同联动,提供全功能综合服务,支持全链条加速创新。”董宣忠表示。


  然而,金融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融结合方面仍存在几个显著痛点。“主要包括科技企业融资门槛高、金融产品与科技企业信息不对称和需求不匹配、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金融资源分布不均等。”田轩表示。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应促进企业与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加速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并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要发展科技银行、创投基金、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融资模式,满足企业不同阶段需求。政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与金融机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降低资金成本。”曾刚表示,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是重要一环。同时,要强化政策协调,统筹科技、金融、产业政策,形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合力。


  在田轩看来,需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提高透明度;开发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降低融资门槛。同时,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覆盖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企业;完善风险评估模型,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的良好局面,确保资金精准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科技创新浪潮正劲,商业银行要做好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生态,还要落脚于创新能力。正如魏巍所言,“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我们要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未来,只能走创新这条路,变才能通,通才能进。”


责任编辑:高冉

银行业

科技金融服务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