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
2022-07-27 10:34:05
文章来源
朱振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时代在发展,我国面临的党情国情世情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党中央对于公民道德建设作出一系列新部署和新要求。2019年发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有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要适应新时代、追求新目标,持续创新、久久为功,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到达新境界。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我国对公民道德建设一向很重视。持续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必然要基于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


  一、公民道德建设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契合


  迈进新时代,“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所谓美好生活,不只是达到物质上的富足,更是需要精神的满足,需要在道德方面达到一定的境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要达到一种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生存状态。一定意义上来说,道德是一把尺子,来丈量距离最顶端的距离。道德在生活中不可或缺,道德也从来不是单独个体的事。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理应道德的生活,要根据身处的实际合乎规律合乎目的实施道德行为。


  迈进新时代,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人们的道德水平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人性的自私、贪婪、傲慢、偏见等还在确实存在,所带来的惨痛后果也时刻警醒公众。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需要中国力量、中国价值、中国精神。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对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一次重大挑战,是对我国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一次重大考验。在抗击疫情的艰难过程中,中华民族体现出了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可贵的精神品质。无数的最美逆行者冲锋在前,这种向死而生的信念以及对国家集体的大义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具体体现,也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持续生长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第三个主要目标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对于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


  二、道德建设成就突出,但失范现象仍有发生


  在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战斗中形成的抗疫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新高度的充分展现,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对规则的挑衅、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一系列误导、隐瞒、造谣、诋毁等等,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下,给公共安全和国家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出现此类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的原因分析有以下几点;一是信奉“利己主义”,缺乏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过度沉迷于个人的所谓的自由与发展,把自己剥离于他人与集体之外不服从管理,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不考虑公众需求。在疫情期间出现的个人囤积居奇、倒卖医疗物资等投机行为,更是把集体利益放在了个人利益的对立面,发国难财,破坏集体利益来寻求个人物质的满足。二是对于事物的科学性认识不够,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即便是有着大量的专家解读与科学指导,依然有很多人我行我素,认为是危言耸听。还有一些人始终怀有侥幸心理,从而举止乖张,甚至产生违法行为。三是对于法律知识及道德品质掌握不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疫情期间,对于公众遵守法律、履行义务的要求超出了日常的标准,一些民众不能适应此种转变,没有及时调整自身观念,把自己的认知调整到一个较高的道德水平上,也是导致不道德行为及违法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道德失范事件屡见不鲜。高空抛物、高铁占座,虐杀动物以及在教育、市场、行政以及文艺等各个领域内的职业道德缺失事件时有发生,借助于网络时代的便利,此类事件不断曝光。有些道德失范行为严重触犯了公序良俗,甚至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情感,被长时间大范围关注,引发民众强烈不满。总有一些公民任意放纵个人私欲,把公共空间当做“跑马场”,道德失范行为屡禁不止,凸显了我国强化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多措并举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新发展


  1.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重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石,有此根据,新时代道德建设必将稳固向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的作用不容小觑。从国家层面来讲,古人教导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又有“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当下,面对着西方文化不断的冲击,我们应始终保持“兼收并蓄”的态度来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个人来说,修身为本,古代的智者所讲的道德修养观对于现代的我们依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慎独”“内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才能有安身立命的根本。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形势,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群众凝聚在一起,形成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向心力,把我们国家建设的更好。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凝聚力量


  当前的时代是经济社会面临深刻变革、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理念和道德选择面临着各种文化和价值的冲击,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屡禁不止。如果没有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将难以形成对共同道德理念的认同,人们将不再有共同的信仰,最终导致个人主义盛行,整个社会失序。在这紧要时刻,迫切需要主流价值清本正源、守正创新,重塑道德规范、增强道德认同、引领道德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党和国家不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渠道在各行各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出来,给予我们奋进的力量,它赋予了我们共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信仰,推动我们为新时代道德建设贡献青春、发挥热量。


  3.在德法并行中强化保障


  道德就其功能而言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法律法规等是必要补充和保障,对于党和国家来说,寻求法律法规的刚性力量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得以充分发挥的有效路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法是他律,德是自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坚持德治和法治的统一是必然的选择。推动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将道德所不接受的行为上升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提高社会公德失范行为的成本,强化遵纪守法的观念;修改完善法律条文中与道德规范不相适应的内容,落实法律对道德的保障作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将依靠高度自觉的行为主体、全方位的力量推动以及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走向新的境界。(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隋子健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