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超百名银行人被禁业 46人被“红牌罚下”!
2025-07-25 09:18:39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上半年,金融监管坚持“长牙带刺”,无论是对于银行机构还是相关从业人员的监督力度都有增无减。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同花顺iFinD数据发现,今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各分支机构)共开出1010张罚单,被罚没总金额约7.44亿元(以处罚公告日统计)。


  从处罚原因来看,信贷业务仍然是银行业频频“踩雷”的重点领域,上半年有近半数罚单的违规事由涉及“贷款管理不到位”“贷款‘三查’未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以及“信贷资金被挪用”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严格落实“双罚制”的背景下,金融管理部门同样加大了对银行相关从业人员的追责力度。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被罚个人达到1672人,远超机构罚单数量。


  “一张机构违规罚单可能涉及多位被罚责任人,使得个人罚单数量更多。”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向记者解释称,今年以来,银行业监管“同步追责”态势持续,将处罚落到个人,覆盖了总行、分行、支行的高中基层负责人。


  从处罚类型来看,个人罚单主要涵盖罚款、警告、禁止从事相关职业/工作以及没收违法所得和责令改正。其中,罚款和警告是最主要的处罚形式之一,上半年共有1046人被警告,827人被罚款,罚款金额从1000元到30万元不等。


  此外,上半年还有106人受到“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的行政处罚,其中有46人被监管“红牌罚下”,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九江监管分局6月13日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江西庐山农村商业银行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被处罚金30万元,而相关负责人刘张华则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今年5月,泗洪农商银行原员工周召良、周军,因为对该行部分个人贷款管理不到位的违规行为负直接经办责任,均被终身禁业。


  今年5月还出现了业内较为罕见的“双红牌”现象,在银行从业人员中有一人先后被罚两次,且因同类问题在两家不同机构被罚。根据公开信息,先后任职延安农商行董事长与延长县农信联社理事长的高小鹏因对上述两家机构贷款“三查”不到位,均被处以禁业8年的处罚。


  值得关注的是,在个人罚单中,还有8人被取消董监高任职资格。其中,杨永庆因对云南寻甸农商行贷款管理不审慎负有直接责任,被禁止10年从事银行业工作,取消10年银行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金融监管的广度、深度、精细化程度等都有显著提升,对于银行在数据安全与数据治理、监管数据报送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也更高。


  “金融严监管是为了构建更加健康、稳定的金融体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面对可能会逐步从“严”向“精”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调整业务结构和发展战略,并提高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水平。


责任编辑:周子章

银行

金融

金融监管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