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险企“半年考”: 保费增长 利润分化 投资承压
2025-08-28 09:38:17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在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的背景下,走进银行网点咨询保险产品的客户越来越多,银行与保险的融合正变得愈发紧密。


  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2025年上半年,10家银行系险企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200.17亿元,同比增长12.38%;合计实现净利润96.21亿元,同比增长90.51%。这份成绩单凸显出银行系险企依托银行网点资源、客户基础所形成的独特竞争力。但与此同时,银行系险企也面临新单期交保费增长乏力、净利润结构性分化、投资收益承压等挑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报行合一”政策推动,银行网点合作险企数量限制得以松绑,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银保业务单一的代销模式亟待被打破。险企需要为银行量身定制综合型保险产品,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生命阶段的差异化需求,为银保渠道注入持久增长动力。


  保费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银行系险企凭借与银行母体的紧密联系,在银保渠道占据天然优势。上半年,中邮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建信人寿、招商信诺人寿、农银人寿、中银三星人寿、中信保诚人寿、交银人寿、光大永明人寿和中荷人寿10家银行系险企共揽收保费3200.17亿元,同比增长12.38%,高于寿险业平均6.6%的增速。


  从具体表现来看,中邮人寿以1180.72亿元的保费收入在银行系险企中独占鳌头,市场份额超过三成,是唯一保险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平台的银行系险企。建信人寿以338.03亿元的保费坐上第二把交椅;工银安盛人寿揽收保费334.71亿元,位列第三。


  在增速方面,中荷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48%,首次在半年内突破百亿元;农银人寿、建信人寿、中信保诚人寿等险企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不过,并非所有银行系险企都能顺风而行。招商信诺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滑3.87%,成为10家主要银行系险企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公司。对此,招商信诺人寿管理层表示,公司积极降低负债成本,主动放弃保费高、利率高的固收类产品,固收类产品新单年化保费在上半年已降为0。同时,公司加快发展浮动收益型产品,银保渠道的分红险占比从2021年的6%,提升至2024年的70%,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95%以上。未来三年,公司将进一步加大产品结构调整,业务目标和资源支持将全面倾向健康险类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银行系险企保费快速增长,但是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保费这一衡量渠道质量和持续经营能力的关键指标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上半年,人身险头部“老七家”实现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保费收入864亿元,同比增长45%;10家银行系险企新单期交保费收入575亿元,同比下滑14%,初现增长后劲不足的端倪。


  当前,“报行合一”、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等政策持续发酵,叠加银行网点合作险企数量限制松绑带来的竞争加剧,银保渠道单一的代销模式亟待转型。


  “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必须走多元化道路。”东吴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孙婷表示,“1+3”限制的取消使得银行可以与更多保险公司展开合作,从而丰富产品供给,提升客户体验。随着“报行合一”政策进一步深化及银保渠道承接存款能力不断加强,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率及新单规模或超越个险渠道。


  多份行业研报显示,银行与险企通过签订长期协议开展全面合作的模式,不仅有助于增强银保渠道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更能为其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核心动力。保险公司需贴合银行多元生态场景量身定制综合型保险产品,并在基础保障功能之外,进一步叠加健康管理、财富规划、养老咨询等增值服务,精准匹配不同客户群体在人生各阶段的差异化保障与服务需求。


  会计准则切换牵动净利润波动


  今年上半年,10家银行系险企合计盈利96.21亿元,同比大增90.51%,如此大幅的增长让市场为之侧目。然而,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这一亮眼的表现背后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分化,9家险企盈利、1家亏损。在盈利的机构中,近半数净利润不如去年。


  中邮人寿盈利表现突出,以51.77亿元的净利润领跑银行系险企,其净利润占10家险企合计净利润的比例超过五成,不过较去年同期下滑9.02%。农银人寿、交银人寿、建信人寿分别实现净利润7.43亿元、6.09亿元、5.65亿元,较去年同期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分别同比下降33.72%、21.62%、5.74%。中银三星人寿由盈转亏,较去年同期减少6.94亿元,净亏损5.43亿元,也是10家银行系险企中唯一一家亏损的公司。


  中信保诚人寿、光大永明人寿扭亏为盈,分别实现净利润10.26亿元、2.77亿元,同比增长129.82%、131.95%。工银安盛人寿净利润增幅接近53%,超过12亿元。此外,中荷人寿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631.25%。


  现阶段净利润的波动与分化,更多是新旧会计准则过渡期的“账面效应”所致。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称,2024年起,多家银行系险企陆续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与新保险合同准则,两大会计准则的切换从计量逻辑、资产分类到利润核算全链条重构,直接引发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波动。


  “新金融工具准则要求企业根据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将金融资产重新分类。这一调整使得部分金融资产的估值发生变化,带来了一次性收益。新保险合同准则对保险合同的计量和列报进行了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核算。”上述人士表示。


  据记者观察,在净资产层面,新会计准则切换带来的净资产“缩水效应”较为直观。例如,今年上半年,已经切换会计准则的中信保诚人寿、农银人寿、中荷人寿3家险企的净资产分别较去年同期出现下降,中荷人寿净资产缩水幅度高达69.15%。


  由于核算口径变化,投资端指标也产生波动。前6个月,10家银行系险企的投资收益率均值为1.95%,低于2024年同期的2.67%;综合投资收益率平均为2.67%,低于2024年同期的4.49%。其中,光大永明以2.89%投资收益率位居榜首,中荷人寿、招商信诺人寿投资收益率分别为2.21%、2.04%,其余7家均在2%以下。


  受访人士表示,对银行系险企来说,由于新会计准则下更多资产(如部分债券、股权投资)被划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FVTPL)”类别,原本靠摊余成本能稳定贡献的投资收益,现在会跟着市场坐“过山车”。这也是上半年银行系险企投资收益率均值下降且个体分化明显的原因之一,即市场波动通过FVTPL资产直接传导到了投资收益数据上。


  偿付能力整体稳健个体分化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能否如期履行赔付义务、抵御经营风险的“生命线”,其水平直接关系行业稳定与消费者权益。从核心数据看,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10家银行系险企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值为143.0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值为206.97%,远超“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的监管红线,整体风险抵御能力处于稳健区间。


  这一方面得益于多数银行系险企背靠银行母体,资本补充渠道相对畅通;另一方面,上半年保费规模的增长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也为偿付能力提供了基础支撑。


  具体来看,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最高的为中荷人寿(197%),最低的为建信人寿(12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最高的为中银三星人寿(262.25%),最低的为中邮保险(194.59%)。


  在综合风险评级方面,工银安盛人寿表现最为亮眼,连续两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AAA级,成为银行系险企中唯一获得最高评级的机构。中银三星人寿、中荷人寿、交银人寿、农银人寿、招商信诺人寿5家机构的风险综合评级均为AA级,风险管控能力处于行业较高水平。中邮保险、建信人寿、光大永明人寿的评级为BB级,中信保诚人寿的评级为BBB级。


  对综合风险评级偏低的企业,业内人士表示,其风险管控需更具针对性,加快业务结构调整,降低短期理财型保单占比,提升长期保障型业务规模。(记者戴梦希)


责任编辑:高冉

银行系险企

保费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