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文化 > 正文
“郑忠标签”的艺术密码:民族基因与世界审美的融合与悖离
2025-07-31 09:41:26
文章来源
发现网

  〇愚石


  在诸多的艺术评论中,“无界、无拘、无我”被公认为是“郑忠标签”的艺术特质和深厚内涵,其作品中流溢出开宗立派的艺术气象,让郑忠无愧于艺术大师的时代称号。深度剖析他的《文脉之光》系列,可将其视为郑忠艺术创作生涯中的集大成之作,作品融合了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水墨及综合材料,以全新的视觉语言,重构中华文明的文字基因,并通过结构的特异性、色彩的流动性以及艺术情致的不可复制,全方位呈现民族基因与世界审美的融合与悖离。


  一、文化基因的养成:从启蒙到淬炼


  传统启蒙的根基是郑忠的艺术基石。郑忠的孩提时代,便在古明清建筑“亚元府”祖宅,幸遇恩师傅景黄先生的指导。在“读书无用论”猖獗一时的年代,郑忠深入研读传统经典,在《三字经》《千字文》《黄自元间架结构帖》的临习中,建立起对汉字形式美学的敏感。这种早期训练,使其日后版画的处女作《米字格系列》得以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天下尽知,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百年版画》《中国当代版画1979~1999》的诸多典藏,成为其版画创作的光辉印记,书写出中国版画的别样时代。自幼形成的良好养成,让郑忠在其后的60年间,每天都要以习字为功课,与笔墨对视,与文字对语,由此铺陈出其艺术嬗变的炼狱之路。更难能可贵的是,郑忠善于在不停的顾首回眸中,发现艺术的罅隙和文字的光芒,所以在《文脉之光》中处理文字符号时,他融创并举,情神贯通,将甲骨文的金石质感、残碑断简表现的形神兼具,揉合进草书的气韵流动,形成了似摹如印、似写如刻的特殊效果。


  海洋的双重洗礼是郑忠的艺术支撑。作为当年海军中的优秀潜水员,郑忠经历了独特的空间感知:海底的压强与光影,转化为作品中文字结构的张力,其如《海韵系列》中的诸多篇章,都体现出色彩流动的爆发力和自然神性的不可预测;而海洋特种兵的严苛训练,则养成其如青铜器铭文般刚毅的创作意志和力量喷张。


  跨界实践的积累是郑忠艺术创新的底气。从丝绸印染工程师到拥有国家发明专利、获国家科委金奖的发明家,再到无师自通成为版画家,郑忠将印染工艺流程的精确性,丝丝入扣地注入到艺术创作之中,积淀而成其《文脉之光》中文字肌理的层次感。这些源于其对丝网叠印技术、材料、介质的革新运用,超出固有的传统理论苑囿和美院教义范畴,是艺术创作的妙手偶得,更是意象卓立的浑然天成。


11.jpg

  作品名称:文脉之光系列之九

  尺寸:79x69cm

  材料:纸本、彩墨

  创作年代:2025

  作者:郑忠


  之九局部:



  二、《文脉之光》的创作方法论:从达意到复活


  文字作为民族文明的DNA,被众多艺术家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表现文字的历史渊流,是艺术的一贯主张,也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为此,郑忠从最原始的文字入手,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笔画背后的风云际会、时代沧桑,把甲骨文、金文作为视觉母题,深度探索从文字达意到艺术复活的复杂路径,进而形成了《文脉之光》系列独特而丰厚的艺术品相:他注重解构与重组,将碑、帖等文化遗存物,拆解为现代构成元素,在画面上形成如地质断层般的文化积层,凸显自然历史的断代质感和艺术传达的有意阻隔,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再造文脉流变的艺术探究和时空表现;他故意制造材料隐喻与艺术悬念,将综合材料、康颂纸、水彩纸、宣纸、金属箔、丙烯等媒介,对应文字演变的物质载体,比如从甲骨、青铜、竹简再到纸张,材料成为其随心所欲表现艺术理想的道具和舞台;他强调光效处理,采用丝网荧光墨层,象征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灭不息;他追求中西语法的融合,将受益于丝绸图案设计师生涯的生命经历,借鉴融入波洛克的滴洒技法,表现文字笔画的运动轨迹,解构和传达西方抽象的表现主义。与此同时,刻意保留水墨的"屋漏痕"笔意,实现碑刻与抽象画的对话,再现东方书写韵致。如此繁复而艰涩的艺术摸索,实现了郑忠文脉系列作品从完美达意到满腔复活的灵魂再现,也标志着郑忠的艺术创作从感性叙事到理性提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升华。


11.jpg

  作品名称:文脉之光系列之十

  尺寸:79x69cm

  材料:纸本、彩墨

  创作年代:2025

  作者:郑忠


  之十局部:



  三、文化精神的当代转译:民族基因与世界审美的融合与悖离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基因与世界审美的融合与悖离,是有思考、有深度、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郑忠以独到的艺术表现力,呈现出其图霸世界艺术巅峰的志向和能力。他强化多层次的韧性视觉:表现在《文脉之光》作品中,他让文字结构经历从"腐蚀到重生"的介质生命的循环,先用硝酸腐蚀铜板形成残损效果,再以金箔、介质修补,以艺术表现物的观感和质地,隐喻文明在苦难中的自我修复能力,进而实现了超越艺术本体之外的“物理再表现”,收到了奇异和奇化效果。他注重培植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自信:文化部中国展览交流中心于1996年发现了独树一帜的郑忠版画,一张公函成为郑忠艺术世界交流的船票,经过三十多个国家的文化交流等国际展览,使其作品艺术表现力的铺陈和冲击,成为"可感知的文明密码",引发跨种族、跨国界的文化共鸣。尤其是他的探索性作品,如《帛书》《甲骨纪事》《红山文明》等,将文化遗存与几何形状及楔形文字并置,揭示人类表意系统的共性,实现了民族基因与世界审美的完美融合。于此同时,他又特别强调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以艺术悖离的非传统,定义和重构以汉字为内核的艺术语法传统,并以持之以恒的毅力,用四十年的光阴进行跨介媒融合,使其《文脉之光系列》超越了传统书画的范畴,并以此证明:文脉的传承不在于形式上的摹古,而在于激活那些深植于文化基因中的创造力。这种将个人生命史融入文明史的创作路径,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守正创新的典型案例。如此艺术手段驾轻就熟、别具格调的运用,仿佛爵士乐演奏一般,在无序中寻求有序,在凌乱中寻求平衡,在漫漶中寻求格律,在传统中寻求现代,是艺术的悖离,更是悖离之后的化蝶重生。


  在艺术的秘境处,总有人在创造更加神秘的艺术摹本。郑忠的艺术探索,在中国现代水墨画的新时代背景下,独树一帜,独步云端,他必将创造一个写着“郑忠标签”、独属于痴梦者的艺术殿堂,也必将为这个生命勃发的时代和潮浪漫卷的世界,带来更多的艺术惊喜和喷涌而出的奋进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731100020.jpg


  郑忠,1962年生于江苏海安,1979-1985年为海军南海舰队潜水员,1988年毕业于南通大学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2000-2004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1997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美术名家”隆重推介。1998年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吴冠中自传《生命的风景》遴选郑忠作品做封面,2002年为南通市档案局审定为南通历史上第144位历史文化名人。


  现为中国文化艺术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本国际艺术研究院会员,香港画院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会分会理事,北京中投文化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国艺轩书画院副院长。


  作者简介


  愚石,本名石玉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艺术评论家。


  出版个人作品集13部,含长篇小说“乡望三题”等7部,艺术评论集、诗集及其他作品6部。作品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40种优秀鲁版图书”。


  曾获冰心散文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高冉

郑忠

艺术密码

民族基因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