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愚蠢的科学研究
2021-11-22 15:10:06
文章来源
发现杂志

图片

研究聪明,不如研究愚蠢。避开愚蠢,就是聪明。

  

  “蠢人固持己见,学者心存怀疑……哲人反复思考。”

  

  ——亚里士多德以及……西科迪

  

  我们能否科学地研究愚蠢之人?这是个很挑衅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些性质很蠢的研究(例如,放屁能在恐惧中起到防御作用吗?),还有一些针对无聊行业的很傻的研究,它们既没有起到任何社会作用,也不能给研究者带来个人满足感。但如果我们“以人为本”,对蠢人本身进行研究分析,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事实上,在我们浏览心理学文献时不难发现,整体而言,“蠢”这个概念早已被透彻地诠释过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能得出如下结论:没错,我们确实能分析出什么样的人是蠢人,从各种不同的调研中选取一些变量参数,就能描绘出蠢人的类别和形象,进而我们的头脑中也会由此映射出相对具象的概念(讨人嫌的人、有点儿糊涂的人、情商或智商有限的人)。还会衍生出形形色色的愚蠢类型,比如自负粗鲁、不可救药的自恋以及没有同理心等附加特质。

  

  愚蠢和缺乏专注

  

  与其把蠢人作为一个对象来研究,不如用心理学来诠释:为什么一些人的行为有时候像个傻子似的?

  

  《脚本、计划、目标以及理解:人类知识结构调查》一书指出:大部分时间,人们在行动前都没有充分了解身边的环境,而总是墨守成规地做出习惯性举动,在自身和环境的参数下自动进行条件反射,产生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注意到,当你哭泣时,总有个傻子过来问你:“你还好吗?没事儿吧?”此外,刚刚看过手表,马上再看一遍,也是很蠢的行为。

  

  我们想知道时间,就必须看手表,这是个机械化的行为。这个反射机制不需要我们花费太多的专注力,便能完成这项任务。然而正因为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注意力,我们就会一边想着其他的事儿,一边忘了把手表上的时间信息输入大脑,从而导致我们必须再看一遍手表。这很傻,不是吗?

  

  在关于专注能力的研究中,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常常受制于对各种变化的失察,个人往往会忽视环境中某个重要因素的改变。大家可能听说过:某人节食减肥成功,瘦身10千克后,总能遇到一个家伙对此完全没有察觉……我们也不难理解,人们在着急的时候,会像疯子似的猛按电梯按钮很多次。同样的蠢事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为什么一个司机把车开入一条禁止通行的道路后,后面会有车跟随?甚至有人在电视游戏中被问到“围绕地球旋转的是太阳还是月亮”时,竟然会求助大众的意见。

  

  人们似乎经常会偏离绝对理性以及预期的价值。人的行为距离调研得出的预期中间值越远,偏离指数越大,就显得越蠢。总体来说,这种人看待世界的视角过于简单,他们无法消化大量数据、平方根、复杂图形,甚至看不懂高斯曲线,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极端值。相较于通过精密统计所得出的科学报告,人们本能地对富有传奇色彩的轶事更敏感一些。愚蠢之人就更迷恋那些天花乱坠的传奇轶事了。有人甚至号称认识一个从40楼坠落却没有丧生的人,还把这件事告诉了法国TFl电视台的采访部门。

  

  愚蠢和信念

  

  目前对于“信念”的研究,都是基于“公平世界信念”这一心理学概念之上的,它在全球广为流传。而蠢人也通过大肆宣传信念的表现,比如“她确实是被非礼了,但你不看看她当时穿成什么样了吗”,完美地证明了这一理论。围观者越愚蠢,受害者就越百口莫辩,从而也就越发显得似乎应该自食其果……

  

  蠢人有相信一切的“卓越”才能,他们几乎什么都能信。2017年5月28日,在法国A4高速公路上,行驶数公里的无人驾驶“鬼魅”摩托车被人拍摄下来。其实那只不过是驾驶员在此之前不慎坠车罢了,但最蠢的一群人却认为,这一幕是神幻的“白衣夫人”造成的。稍微还有点头脑的蠢人则会说,这个画面出自陀螺效应……对各种神秘力量的迷信,似乎都能和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硬实力形成南辕北辙的反向关联。

  

  我们继续说信念。研究表明,因为负面记忆会随着时间渐渐消逝,只有正面记忆会一直保留下来……所以,人越老,就越会觉得过去很美好,因此活在过去的老人会说:“以前可好了……”

  

  人类不理性的方方面面在无数研究中得到过全方位的审视和解读,这是出于人类企图掌控环境的内心需求。其实,所有生物都有这种需求,只是程度不同。例如,门口有人敲门,狗会冲到门口,但这个行为并不是为了它自己。而人类甚至会因此做出荒谬的行为,例如,去咨询占卜师。法国有10万人自称占卜师,他们每年的总营业额高达3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24亿元)。尽管研究者并没有发现这些占卜师身上有任何货真价实的天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发财致富。约有20%的女人、10%的男人,一辈子至少寻求过一次占卜。总体来说,占卜师们坦然地用诈骗术谋生,最终蠢人蠢事就成了这门生意的摇钱树……

  

  控制欲常会导致掌控的错觉,蠢人的错觉则会更胜一筹。人们作为乘客坐车时,会比作为司机驾车时更害怕车祸发生。生活中就有那么一些人,在当乘客的时候会紧张得无法入睡,但在自己开车的时候,却会不停地打瞌睡。

  

  蠢人掷骰子很用力,觉得这样才能掷出六;他们买彩票的时候爱选自己的幸运数字;他们喜欢踩在狗屎上,却不喜欢走在梯子边上(在法国,踩到狗屎代表好运,从梯子下经过代表厄运)。倘若他们的彩票中了奖,他们会解释说自己连续6个晚上都梦见了6这个数字,好像6乘以6等于42似的,所以就买了42,果然中奖了。如此看来,我们可以相信,蠢人的精神状态都很健康,因为脑回路复杂、容易抑郁的人,就不怎么相信这套幻象。

  

  对那些自以为是的蠢人的研究

  

  另一个深入的研究表明,蠢人更倾向于运用一套保卫自尊的战略。关于“虚假同感偏差”的调查显示,蠢人更有法不责众的心理,会夸张地认为很多人和自己犯同一个错误。我们会注意到蠢人常常忽视停车标志,还强调说“这里没人会真的停下来”。

  

  蠢人还很爱使用“马后炮”来标榜自己。孩子生完了,他们会说“我就知道怀的是个男孩儿”;看电视的时候他们会声称“我早就知道马克龙会担任总统”,甚至还经常会说“我就知道你会这样说”。

  

  这么说来,蠢人很坏吗?他们是魔鬼吗?也不是。他们所谓的“我早就知道”,只是表达自己先知先觉、无所不知的战略手段罢了。当然,我们不需要跟蠢人讲大道理,因为他们根本不会认同。

  

  为了保护自尊,蠢人总会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这种偏执在诸多心理学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大部分研究参与者都认为自己的水平高于平均值,比如在智商方面。在愚蠢的种类中,还存在“笨鸟”型以及被指责缺乏自信的人。从先天的心理来说,这些人集聚了思想简单、朴素卑微、平庸无奇这些特性,成了愚蠢的深化版。笨鸟往往会被其他蠢人利用。与此相反,我们还发现,一些取得了些许成就的人表现出了过度的自信。在现实社会中,这类蠢人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不管是上山还是下海,都有这样一群自不量力的人,比如在雪道外滑雪,又比如高估自己超速驾车的能力,并对此津津乐道。

  

  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让蠢人对自己做的蠢事熟视无睹,更无法认识到自己做出蠢事的根源。一个蠢人离婚3次,就认为自己遇到了3个不同的蠢货;自己行事失败,却归咎于自己和一群没有魄力的人共事;作为成年人,他们会坚持认为并不是自己的脚臭,而是袜子散发出一股异味;某日开车超速被拦截下来,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运气实在太差了;他们无法理解,所谓的运气,只是蠢人蠢事得到宽容的侥幸概率罢了。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当年无法发表《对那些自以为是的蠢人的研究》一文,因为这样的文章无法被一本科学杂志的评委会通过。然而,这个研究的结论其实非常精辟。这两位专家发现,缺乏能力的人总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一个从来没有养过狗的蠢人,会跟你解释怎么教育你的狗……邓宁和克鲁格把这种认知偏见归结于自我评估的缺失。在某些情况下,这其实是对自己实际能力的认知不足。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意见,一个能力有限的人会高估自己的才能,但同时也会无视自己本身拥有的其他能力。

  

  通过这项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理解下列事件的个中缘由:一个愚蠢的客户,却在指导专业人士该怎么进行某项工作;当你丢了某样东西时,总会有一个傻瓜对你说:“想一想,你最后一次看到它是在什么地方。”此外,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蠢人会发表“对律师而言法律很简单,他们早就该背出来了”“戒烟?意志坚定就好”“开飞机?和开车没啥区别”之类的言论。依此类推,蠢人在量子物理学研讨会结束时,会注视着专家的眼睛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邓宁和克鲁格甚至认为,当我们对经济学、地缘政治、制度机构没有任何了解,对电子程序以及“如何让国家发展得更好”这些议题毫无概念的时候,应该保持谦逊的心态,不要胡乱发表太多的言论。然而,蠢人却会在小酒馆里高谈阔论:“我知道怎么让法国走出危机!”

  

  不过,不少针对亚洲人的研究却揭示了与邓宁和克鲁格所述相反的现象:亚洲人有低估自己能力的特质。在远东文化里,大家并不会急于抬高和突出自己,也没有表现出对一切了如指掌的自信姿态……

  

  愚蠢雷达

  

  尽管有很多方式定义愚蠢,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会来说一下蠢人比其他人存在更多的“犬儒主义怀疑”。所谓犬儒主义,是关于人性和欲望消极态度的总和。蠢人往往是社会政治犬儒主义的受害者,他们生活在众多的质疑中。一些没有动词的语句每天都在他们的思考中盘旋,比如,“腐败的一切”“心理学者?骗子”“记者?马屁精”。他们觉得让一个人正直的唯一理由,是不被抓住把柄。蠢人生活在一个低能和尔虞我诈的世界里。研究表明,抱有犬儒主义思想的蠢人丝毫不懂得合作,对一切都表示怀疑,以至于让自己痛失职场上的良机,随后猛然发现,自己的收入比别人低。

  

  不同的心理学研究者都曾揭示过蠢人形形色色心理倾向的夸张表现。如果有人兼具各种夸张表现于一身,那简直就是蠢人之王,蠢到登峰造极。

  

  不过,我们还有一个本质性的蠢问题没有回答:“我们能不能研究蠢人?”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有这么多蠢人呢?”确实,蠢人遍地横行,不少科学文献再一次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首先,人其实是自带“蠢人雷达”的。我们把这种特性称为“负性偏向”,即相对于积极美好的事物来说,人们对不够美好的事物总会有更强烈的关注和兴趣。负性偏向的深度,引导了人类的意见,最终导致刻板、偏见、歧视和迷信。举个例子,关于施工工程,对于那些尚未完工的项目,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但对于那些完工的项目,我们却熟视无睹……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正因为这种负性偏向,会让人们觉察出一个蠢人比发现一个天才更容易。另外,这种偏执让我们更倾向于探究负面事件的背后原因。如果我们在房间里找东西,我们不会想“是我把它弄丢了”,而是“一定是别人把它放在了错误的地方”,满脑子都是“谁动了我的东西?”。一件事情没有达成,我们会想背后一定有人图谋不轨,而不是自己把它搞砸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者还提出了一个“基本归因错误”的概念,即观察一个人,相比外因(情景性因素),我们更容易将其行为归结到此人的本质(倾向性因素)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得出一个简单明了的结论:这是一个笨蛋。举些例子:一辆汽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那一定是因为司机昏了头,而不是他的孩子在学校里受伤了;朋友两小时内不回复我的邮件,一定是他和我产生了矛盾,心存芥蒂,而不是他的网络出问题了;同事不交材料,那是因为此人很懒,而不是他的工作超负荷;教授回答我的问题态度很冷淡,那是因为他蠢,而不是我的问题蠢。这套看问题的机制,会让我们发现我们周围到处是数不清的蠢人。总之,负性偏向和基本归因错误这两个因素,是我们对蠢人如此敏感的两个原因。

  

  (摘自[法]约翰·弗朗斯瓦·马里昂 编《愚蠢心理学》一书)李珂 译


责任编辑:刘利香

愚蠢

科学研究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