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全民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研究
2022-08-02 10:34:18
文章来源
姜凤云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但随之而来的紧张的工作竞争、无序的生活节奏使得社会心理行为、心理服务等方面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话题逐渐受到社会的认可与重视,但实际上,有关心理应激、抑郁障碍等话题在社会心理服务机制中仍存在较多的不足,社会对心理健康及心理服务等问题仍然带有偏见,民众对抑郁障碍等心理缺失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本文作者从全民心理健康的重大意义着手,多角度、多方面探讨如何在促进全民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心理服务机制。


  2021年10月1日,《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服务规范》(北京市)正式施行。作为首个由地方民政局制定的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地方标准,该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强调,更充分证明了国家在社会心理服务方面越来越重视,可以预见的是,社会心理服务必将朝着制度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社会心理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知识认知不足。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由紧张的


  竞争压力、飞快的生活节奏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正日渐凸显,心理问题并非仅仅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在这其中,还存在着心理亚健康等心理情绪。在某些公众眼中,在“有色眼镜”的错误认知下形成了不良的社会氛围,导致心理疾病患者不敢面对社会,久而久之养成了自卑、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生活幸福感大幅度下降。


  2.“重体质轻心理”的错误心态。在饮食方面,居民从“吃不饱”变成“吃得饱”;从“吃不好”变成“吃得好”;而现在,又面临着“吃健康”的饮食观念的转变。当前,人们对膳食有了更高的追求,如低卡、高蛋白。与社会对高质量体质的重视程度相反,即使如今每年有将近3亿人患上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师行业并未有很大趋势的变动,心理医院还是存在于路边的“小广告”一栏,人们还是谈“病”色变,社会并未给予心理健康行业足够的认可。“重体质轻心理”的错误观念使得市场并未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实际上,如今的社会心理服务行业有着很大的缺口(王俊秀.多重整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政策逻辑、建构策略与基本内核)。


  3.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失。由于缺少必要的师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教授大多由班主任老师承担。与专业人才相比,班主任老师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经验有很大程度上的不足,且鉴于其还负责整个班级的统筹作用,工作重心无法偏移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授上。无法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知晓到他们的心理,对学生的一举一动只能无奈“围观”,这也就导致了在青春期、叛逆期等学生成长阶段中的关键时期中,无法感知到学生的情绪变化,无法判断学生是否正在被心理疾病的症状所困扰,也就无法帮助学生疏导抑郁的心理状态,调节心理健康。


  在教育方法上,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存在着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中小学期间,学生总会出现厌学、叛逆、沉迷游戏等问题,某些教师不肯深入研究,轻易地给学生扣帽子,认为其“不服管教、品质欠缺”,接收到这种漠不关心、轻率作为的信号,久而久之,学生变得自暴自弃、沾染恶习,发生社会哗然的法律案例只是时间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足。对许多学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或者仅仅设置了简单的校医室或心理辅导中心作为应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心理服务规范标准,很难发挥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期刊、专业书籍数量严重不足,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无法形成,最终导致教育效率低下,沦为流于形式的作用。


  5.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家长永远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


  过程中,家长的言行随时都在指引着孩子。可以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程度明显不够重视,把学业成绩看成首要大事,时时与他人攀比,当孩子学习成绩下滑时,恨不得“棍棒”齐上手,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敏感,产生自卑、嫉妒等消极的心理情绪,心理健康出现严重问题。


  二、建立全民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的对策


  1.社会层面。建立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尤其要培育公众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为了促进公众的幸福感与安全感,首先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机制阵地,做好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学生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适时走入公园、社区、商场等公共场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肖汉仕.促进全民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研究)。


  在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政府应重点提供情绪纾解、评估心理状态等服务,搭建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当服务对象的心理压力超过预警值,及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救治。政府机构大力需推进心理测评模式的落地应用,与心理健康领域的服务者共同协作,优化测评系统的使用,最大程度节省成本,帮助人们调节自身潜在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联合民政局等社会其他机构,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多项公益活动,走进养老院开展敬老服务,通过歌唱、小品、乐器等节目,加强老年人的心理辅导,健全养老工作机制内容(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


  2.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至关重要,学校应提高心理辅导的资金投入,配备专门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建立健全心理治疗中心,开通24小时心理健康的援助热线,有针对性地设立学生心理疾病诊疗中心,网瘾医疗中心等部门,在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书看、有网查、有人教”,提供温暖帮助,助力学生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陈雪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重点建立校园师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档案库。强化师资力量,建立一批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队伍,开展心理教师轮训制度,解决课任教师“不专职”的现有问题。同时要引进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理念,为学生的思想状况时刻把脉,在关键时刻能够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咨询、帮助与引导。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内容,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与生活体验,养成勇敢、坚强、自信的优秀品格(俞国良,谢天.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态培育)。关注学生的“五育并举”,注重提升日常交际、集体融入等内容,通过抗压练习筑牢学生的心理健康根基。


  3.家庭层面。家庭与学校共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共同沟通,分工明确。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开展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席会议,重点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QQ,定期与学校进行双向沟通。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需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普及性,以及树立成熟、正确的教育观的必要性,对完善亲子关系、促进亲子情感升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长关头,家长可以参考书籍、互联网等教育资源随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借以同孩子的沟通交流,最终形成独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建立全民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并不是简单地叠加,它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的三方合力作用。社会层面需要建立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加强对社会心理服务机制的探索,创新社会心理服务机制的高质量人才的培育模式,大力需推进心理测评模式的落地应用,联合其他机构进行公益活动等内容;学校层面提高心理辅导的资金投入,重点建立校园师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档案库,强化师资力量,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编写更有利于学生互相传播的文化产品;家庭层面需要家、校定期进行双向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培养积极乐观的性格,同时注重日常对自我的心理健康状态的监测,不断更新自己的育儿经验。(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


责任编辑:腾会言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