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实践的思考
2022-08-03 13:34:27
文章来源
李领

  中国画以其独特笔墨语言,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核心符号,传统笔墨的表达是以中国文化传统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其中以提炼对象和精神情感为精神表达,在历代经典作品传统笔墨渗透着中国画的精神和画家的内在文化修养,是“由技进道”的意象到创造。研究传统笔墨语言的表达方式是以继承传统为目标的必经之路,在充分认识传统笔墨审美的高度及表达,才能有继承有创新。


  中国有着深远的传统文化,中国绘画艺术是传统哲思的产物,写意画是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的符号语言,在当代多媒体、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传统艺术的笔墨语言的学习及再认识,是重温古代传统文化内在精神,重塑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了解中国传统中国画艺术是必从认识中国传统笔墨为切入,认识并探讨适合高校写意专业在笔墨实践上的新思路。


  一、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理解与发展


  中国画的笔墨,既具备其物理语言,又兼具文化精神内涵。从狭义的角度中讲,即是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以笔法行动轨迹中所形成的是点,线,面的构成语言。又有一定的法度和传承,主要是画家对线条的质量的认识和把握等。简要概括为是既利用水与墨作业于传统思想指导下的笔、墨、水、纸之间的丰富层次关系。


  笔墨发展至今,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我们以历史观的角度来理解,用笔用墨其核心内涵,要从战国帛画到魏晋时期的壁画、书法等历史文物中,我们初步的能欣赏到,笔墨造型上形象生动、用笔用线简单流畅,并且笔法极具提炼的绘画艺术作品。这也是我们对于笔墨的初探。何为笔墨?是由工具材质、描绘对象过程中人给予的意象的认知等组合,这个时期的作品看,已经开始以线条去描绘物象的形体与质感。


  隋代画家展子虔山水画作品《游春图》,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山水画作品,史论记载是最早体现中国画笔墨技法的作品,是关于笔墨的点、线、染的用笔的作品,即画家的技法有线点染的出现。画家们在不断的艺术实践、发展,这对中国传统的线条有了生命的体现,后世依物象的感受总结的中国画传统线描“十八描”,例如:高古游丝描、铁线描等基本线描程式,用于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直至唐代的“金碧山水”,笔墨以勾线填色的方式发展,辉煌绚烂的章法程序严谨,做工精良极具信仰的精神。审美语言的形态变迁,影响着画家对笔墨语言的理解,在对其语言上有所思考的同时,笔墨语言不仅停留在以技术活技法程序制作的形式来作画,而是真正进行了绘画层面的广义的语言探索当中来,画家们逐步开始对笔墨有所解放。宋代之后,笔墨发展趋于笔触、笔力、笔形、笔法的多元方式践行尝试,例如,马远、夏圭的师法自然的“斧劈皴”、郭熙《早春图》中的卷云皴发等,还体现在对工笔极致的勾线填色有了审美上改变,开始出现晕染等模拟自然视觉认知的笔墨语言出现。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的出现,打开了笔墨写意之门,笔墨语言开始出现画面层次的丰富、质感与情绪的融合等。后有王摩诘诗意且笔意浑然表达,直到董源,作品面貌走向笔墨语言的独特理解方式。这同时也随着宣纸的产生和普及给用笔带来新的审美表达。


  元代画家赵孟頫“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的艺术观点,有了我们近现代所讨论的笔墨出现中的用墨,除用笔表达形质之外的意象视觉。这是以“用笔”即,“起,行,收”速度急徐、笔锋的苍润的精神内涵与墨在宣纸材质上产生的。出现焦、浓、重、淡、清、枯、湿、皴、擦、点、染,丰富了笔墨的视觉表现力,写意的方向真是出现了。所以,“用笔立其形质,用墨分其阴阳”,随之掀起了,为中国画笔墨的时代之风,后世艺术实践上的探索,发现出现了一批一批,对笔墨研究和总结的画家和理论家,此后,用笔用墨成为中国画的内在功夫。清代画家石涛理论观点“笔墨当随时代”清代“金石书法”入画,用笔苍劲,墨色丰富,传达一种浑厚华兹的艺术特征,进而墨法越来越丰富,泼墨、破墨、宿墨、焦墨等,笔墨的认识开始越来越丰富,表达越来越多维。画家产生了运用墨与水的不同技法实践,其核心表达、丰富画面的层次都是为了增强艺术的表现力,抒发画家自身的情感,将用笔,用墨推向了中国传统文化哲思上美学上的思考,包含笔墨的实践,又包含东方文化的审美,不断理解笔墨内涵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画技法中的用笔用墨的生命根源,并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发现。


  二、中国画传统笔墨现状


  中国传统笔墨依附于传统的中国画学习,目前现有的高校招生体制决定了学生考试的方向的限制,学生考入大学的途径是通过素描、色彩等西方科学观察观的艺术思维进行训练和考试的,对于传统中国画的训练停留在初中前的兴趣培养,甚至没有笔墨的基础,更没有过笔墨的修养和功夫,高校中国画写意专业的笔墨学习,可以说是从工具将其,甚至是从“零”开始。


  在专业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们从长期训练的思考方式是以西画的审美标准去实践中国画的笔墨,这在最开始的观察方法上与传统笔墨教学之间有着本质的认识问题,甚至用西画的理解、用笔等方法去画中国画,求真、求像、求实、求光影等,使得中国画传统笔墨的学习和理解上出现了很难渗透的阻碍。


  所以,对于中国传统笔墨的梳理以及再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1.对中国画笔墨的认识


  笔墨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了仅仅对于特殊工具的价值,在艺术的语言价值的最高点,东西方的追求是殊途同归的。


  对于笔墨的认识,首先层面是其工具材料所决定的,在其表现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较为完整的程式化语言——造型、意笔、趣味等,这逐步形成规范的同时,对其的认识不仅有形式的产物,仅仅是程式化的形式,笔墨将在规范中慢慢失却生命力,艺术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研究,将笔墨与传统文化思想物化,所以笔墨承载了艺术家的创作语言,即是每个画家对传统笔墨语言理解的一个符号,传递着情感与专业笔墨技法之间的平衡,有技进道等深层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是将物像与笔墨之间合二唯一的,即笔墨与造型。“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儿归呼于用笔”(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从《历代名画记》文中记载可窥探出笔墨语言应该有的样子,它以对象为依托、体会其质、提炼其美、绘以思考之后的以极具力量感、概括性等过程的探索发展的过程。在笔墨的探讨过程中,始终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有笔无墨;二是有墨无笔。


  首先,有笔有墨是艺术家经过实践对自然、宇宙、情感以及内心关照的提炼和升华,即画家的笔墨功夫,体现在笔力、笔意、笔趣等。使用传统工具实践的绘画,其具备笔墨的基本元素,作为传统笔墨语言研究是有价值的,对于传统笔墨艺术的表达,需要在其表现画家对于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核的继承与传达,即在章法之内,规矩之内循序的研究和探索,对过往经典作品的笔墨结构分析、对宇宙空间的无限探索与表达。所以,有笔无墨、有墨无笔,都是在笔墨兼具的多元表达中的一个角度,在继承传统经典作品中,我们所欣赏的优良的作品都在用笔、用墨上齐头并进的苦功夫。将墨法以提炼为“焦、浓、重、淡、清”的丰富无穷的变化高度概括,浑厚华滋等美学范畴来定义笔墨所形成视觉面貌,并以这种方式来限制笔墨的规范等等。


  对于笔墨的这些共识,深层的解释了传统艺术中对于笔墨文人内在修养中的宇宙观,其大到无外,小到无内的通达正是笔墨语言方向所概况的具体实践。笔墨在发展实践过程中,其形态造型、画面结构、格调审美对其都是产生了概括性的法度,文人也将这个法度来衡量笔墨优良的标准,“生、熟、留、滑、涩、方、圆、轻、重、薄、厚、苍、润、老、嫩、刚、柔、清、浑、巧、拙、朴等”(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将笔墨的提到了以文字的感觉能够描述的方向,这些感觉范围内,所形成的笔墨经验,则具备了笔墨语言中的视觉表现方向,即为传统笔墨语言的学习范围。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新的一些笔墨探索。


  2.笔墨学习的创新性思考


  对于,现当代,笔墨语言的探究以多元的形式发展着,并以水、墨及色彩等的无穷变化和组合在视觉什么过程中不断尝试突破,风貌新颖、具有创造力,这种突破的发展更多的在


  构成、视觉等具有冲击力的语言表达上。同时,这是由于当今观看的方式,展览、美术馆及其他展示的条件要求了传统笔墨语言方寸间的笔墨变化在距离远、视觉冲击力强的当代,传统笔墨的意趣没有具备视觉审美的张力表现,这种对笔墨探索的发展也是必然的。所以,在笔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继续以构成、视觉、笔墨意趣为深度学习的方向,将传统笔墨语言的无穷变化结合时代的发展方向为实践基础,始终对传统笔墨语言传达的审美格调为要求法度,将在中国传统笔墨程式化语言有新的理解和突破。对于这种追求,即是对传统艺术的信仰、对笔墨精神的无限追问的毅力下,不断探索和发扬的。(作者单位:白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高冉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